疫後 人暢其行將會大爆發

(范揚光攝)
(范揚光攝)

從1999年西雅圖的WTO會議時掀起反全球化的浪潮,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更讓反全球化推到極致。在這近3年的疫情中,閉鎖隔離的常態更阻卻了人民的移動。最新訊息,WHO秘書長譚德塞14日表示,COVID新增通報病例已大幅減少,疫情有望結束。而國人最關心的赴日行程,日本台灣交流協會14日也開放了各式電子簽證,自由行應該是指日可待。我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表示,10月有機會推動邊境檢疫「0+7」來開國門。

這3年的疫情真的把人給悶壞了。我有很多朋友認為,不能出國旅行,就是一種折磨。休假,只能在國內轉,不算休假。出國搭飛機、過海關,經過這一連串的「儀式」,才有真正休假的愉悅;住到異國的旅館,才能真正的放鬆,享受不一樣的感覺。

的確,縱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差異越來越小,加上影視發達,天底下大概很難有新鮮事,但旅行就是一種探索,離開經年累月熟悉的環境,享受新的刺激,可以活化枯萎的細胞,重新獲得生命的泉源。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旅行所獲得的知識與體驗都是遠遠勝過照片、書本的描述。例如你到尼加拉瓜大瀑布下,乘坐「霧中少女號」,它開到瀑布下,不但接受瀑布水氣瀰漫如在霧之中,且近距離感受瀑布傾瀉而下的壯觀,這是永生難忘。

對很多人而言,疫情也阻卻出國留學、出差外地工作的計畫。這種帶有挑戰性的離開日常「舒適圈」,長時間的停留在陌生的國度,充分沉浸於異鄉後,可能摸索出自己的潛能,也豐富人生,發現萬物的大不同。

當我第一次離開台灣,就是到美國最西南角的聖地牙哥UCSD去求學。沒有離開台灣就不知道什麼叫做「潮濕氣候」。加州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氣溫變化大,年降雨為10英寸。沿海地區冬濕夏燥,則為地中海型氣候。UCSD所在地拉霍亞(La Jolla)擁有燦爛陽光及碧海藍天,成為渡假勝地。打球不流汗,洗臉的毛巾2、3個小時就完全乾燥。而除了生活體驗,4年的海外求學更讓我學到的是尖端的經濟學知識、美國高等教育的運作、大師的思考問題及做學問的扎實功夫。

古人把這道理講得最透徹的就是蘇東坡的弟弟蘇轍,他19歲時寫的《上樞密韓太尉書》中間有這一段:「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我們過去談「貨暢其流」,想到與此相應的是「人盡其才」,但「人暢其行」亦有相當的重要性,因為人不能暢其行,就無法培養其才能,也無法盡其才。所以,「走出去」在人格養成的階段無比重要。準此,我一向鼓勵學生,在高中、大學有機會成為交換生,到不同的國家去度過年輕的一段歲月。甚者,在大學畢業以後,不要選擇國內的研究所,而是到不同的國家去求學。這個海外經驗會受益一輩子。

在這解封前的一刻,回想過去3年的經驗,彷彿這個世界被按下了靜止鍵,這也是很難得的人生經驗。未來的國際旅遊相信會有報復性的反彈,旅行社、航空公司、飯店、餐廳都可以做好萬全準備,迎接遲來的商機。對高等教育而言,疫情期間線上會議、學術交流因善用最新科技,是有相當大的進展。但我們還是要展開雙臂迎接異國學子及訪問學人的來到。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