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台灣2020年經濟逆勢成長 消費成短板

台灣行政院本周公布了台灣最新經濟數據,2020年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3.11%,第4季GDP成長率達5.09%。

外界分析,台灣經濟成長原因,主要是疫情管控得宜,加上台灣經濟命脈半導體產品的出口持續旺盛,晶片(又稱芯片)代工佔全球主導地位,間接帶動相關產業及經濟成長。

不過,相關數據仍指出台灣的民間消費仍因為疫情打擊,處於負成長。

台灣南台科技大學財經系助理教授朱岳中向BBC中文解釋,台灣各界都在觀察,2021年民間消費是否會恢復正成長,以及在疫情趨緩後,台灣在國際間的競爭對手是否還繼續依賴台灣出口,以及台商回流的投資項是否持續,等等。

進出口貢獻大

台北
台北

根據台灣統計部門的數據,全年經濟成長動能主要還是在進出口貿易。2020年,台灣進出口對台灣的經濟貢獻最多。朱岳中說,因為疫情的關係,世界各國因為原物料的缺乏,需要台灣廠商提供,特別是半導體晶片。

2021年一月底,德國經濟部長罕見去函台灣官方,與台灣經濟部討論,是否能洽台灣半導體大廠台積電(TSMC)提供德國汽車晶片,以援助德國受疫情打擊甚深的汽車製造業,引起各界討論。

2021年台灣經濟預估

台官方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將達3.83%,是台灣2015年以來新高,相關分析認為,原因在於全球佔領先地位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疫情衝擊的大環境下,有望穩定帶領台灣經濟成長。

台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東協中心主任徐遵慈向BBC中文分析,2021年預計台灣經濟主要動力仍來自出口貿易,重點是科技產業,包含半導體與通訊設備,還有內部投資成長。台積電及鴻海等大公司逐步擴大在台灣的投資,外資譬如風力發電設廠以及雲端數據中心等陸續在台灣設廠,預計有利於台灣經濟成長。

民間消費負成長

因為新冠疫情,台灣在邊境管理採取了嚴格的「封關」政策,對觀光業以及餐飲業的衝擊仍在。

譬如,數據顯示,民間消費的年增率對GDP的貢獻為負,尚未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正常水凖。朱岳中解釋,從最近台灣官方發表的稅收數據可看出2020年台灣總稅收衰退,主因是內需消費受疫情衝擊,譬如餐飲業受打擊甚深,導致營業所得稅下降,影響到總稅收,是11年來首次衰退。

台灣行政院則表示,2021年下半年民間消費預計能恢復正成長。

新冠疫苗接種

除了經濟數據之外,目前在台灣引起各界關注的焦點都與新冠疫苗接種有關。

許多分析指出,因為疫情管控得宜,生活平穩如常,也間接影響到台灣人接種新冠疫苗的意願。

台媒 《遠見》雜誌昨日(2月23)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有64%的台灣民眾願意接受新冠疫苗接種,低於國際水平74%,該雜誌批評認如此會影響台灣「集體免疫」的進度。

但也有台灣民眾表示,因為台灣疫情不似歐美嚴重,因此可以先觀望各國疫苗施打的有效性或副作用再跟進,並非壞事。

台防疫中心總指揮陳時中於本周記者會上稱,台灣規劃的新肺疫苗購買量約介於3000萬至4500萬劑。他解釋,台灣由於確診個案少,對於疫苗安全性要求較高,避免因為疫苗接種的「不良反應」事件導致台灣民眾抗拒疫苗,以免得不償失。

美中貿易戰持續牽動台灣

目前尚未看到停火跡象的美中貿易戰,仍牽動著台灣經濟。

台灣美國商會本周一(1月22)剛發佈《2021商業景氣報告》提到,有86%的會員對今年台灣經濟成長有信心,另7成6看好未來3年前景。

該商會執行長李豪(Leo Seewald)向台媒指出,大多數在台美商對未來美台關係感到樂觀,並希望蔡英文政府該盡速尋求與美簽署雙邊貿易協定。徐遵慈分析,拜登(Joe Biden)上任後,尚未清楚說明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何去何從,其中美國對中國逾3千億美元的產品仍徵收7.5%至25%不等的額外關稅,都持續影響台灣出口與投資。

她解釋說,這是因為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出口美國所需要的「中間財」多半來自台灣,因此在這情況下,中國對美減少出口,也就減少了台灣進口。

另外,東協(ASEAN) 10 國與中國、日本、韓國、澳洲及紐西蘭 5 國,在2020年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有機會於2021年年底或2022年生效,也影響台商調整投資布局及出口策略。

「美中局勢未明,科技管制持續,將使得台灣持續增加在東南亞的投資。」徐遵慈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