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汙染危機!醫療廢棄物倍增 約2.6萬噸廢塑料恐入海

新冠疫情肆虐下,醫療院所的醫療廢棄物快速增加,尤其口罩、防護裝備的大量使用,以新光醫院統計,今年的醫療廢棄物比例增加了10%,醫療院所有正常管道去處理回收,但如果沒有完善回收機制,就可能產生汙染,根據國際一份研究,疫情期間,有重達2.6萬噸的塑料廢棄流入海洋當中,造成環境汙染。

圖/TVBS
圖/TVBS

儲備室裡備滿口罩、防護衣或是點滴的針頭器具,這些是醫院裡不可或缺的醫療用品,這些醫療用品使用完後,也得依照流程做分類處理。

新光醫院總務部副主任 許萱薇:「我們可能把尖銳的廢棄物放在一個區,可燃燒的廢棄物放在一個區,然後打包之後,送到我們的地下室去做儲放,它是冷藏的一個設計。」

醫院的醫療廢棄物品,有細菌、感染風險,回收處理不能馬虎,而在疫情爆發後,大量使用隔離衣、針頭還有口罩,醫療廢棄物有增無減。

新光醫院總務部副主任 許萱薇:「每年醫療廢棄物大概都有微幅的成長,那今年我們跟去年來做一個數字的比較,發現說今年的成長比例,大約是在10%到11%,防護用具、隔離衣、隔離服、兔寶寶裝、N95口罩,還有一般性的醫療廢棄物。」

記者 劉俐均:「醫院的醫療器材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像是使用過的醫療廢棄,就會到這個廢棄物的儲存區,等待環保公司來回收以及處理,不過這是屬於正常的流程,但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刊統計,全球193個國家在疫情之後,總共產生了840萬噸的廢棄塑膠垃圾,而其中像是口罩還有防護衣...等等,因為處理不當,可能有將近2.6萬噸,已經流入海洋當中。」

圖/TVBS
圖/TVBS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論文,模型推估,預測塑料廢物流入海洋比例,截至8月23日,有大約2萬8550噸新冠塑料碎片運到了海洋中,其中醫院裡的醫療廢棄物,占了87.4%,個人防護用品占總數的7.6%,包裝和快篩試劑分別是4.7%和0.3%。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謝和霖:「因為我們有很多國家,並沒有健全的一個垃圾收集,或資源回收的一個體系,全球每年估計有800萬噸的垃圾流入海洋,這部分有很大的部分來自中國、東南亞、非洲,就是他們並沒有一個健全的回收管道,很多他們垃圾的掩埋場也是堆得像山一樣,若有颱風、下大雨就會沖刷到海洋。」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副處長 劉瑞祥:「我們國內,在109年統計,大概1年產生3萬8000公噸感染性醫療事業廢棄物,都是以焚化為主,它不管是處理的過程,它要符合我們的攝氏標準,它在運送的過程,我們有監督,有GPS的衛星定位系統在做監督,就是有那種高溫處理滅菌處理的焚化爐,才可以去做處理。」

圖/TVBS
圖/TVBS

醫療院所有完整的回收制度,但民眾自行使用的醫療器材,卻可能導致丟棄時產生汙染風險。新冠病毒短期內不會消失,醫療口罩、防護裝備成為醫院、民眾的常備物資,怎麼做好適當的回收處理,才不會造成環境汙染,就成了重要課題。

台灣也有環保回收業者研發專利製程還有設備,回收醫療廢棄中的塑料再加工,成為可利用的綠色塑膠原料,讓醫療廢棄變身成綠色資源。

新光醫院總務部副主任許萱薇:「因為醫療廢棄物的數量是愈來愈龐大,所以未來的趨勢會把尖銳的部分,跟塑膠部分去做一個分離,分離之後可能會把塑膠的部分去做一個滅菌,可以產出做一些塑膠類的製品,當然這些塑膠類的製品目前法令,是規定不可以再回收來做醫療性的使用。」

疫情下,一次性的入塑膠廢棄大幅增加,不僅要思考如何減低塑料使用之外,更應該要推動完善的醫療廢棄塑料再生處理,減低對環境的傷害。

更多 TVBS 報導
500公噸垃圾! 新竹展演中心基地挖出廢物
疫苗涵蓋率破61% 追加第3劑將參考國外經驗
叫外送要低消?民眾點70元飲料付130元 外送平台:維護品質
遠距醫療因疫情崛起 居家也能複製看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