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金馬獎:本土電影出彩 中國媒體噤聲

(德國之聲中文網)第57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於周六(11月21日)如期在台灣台北舉行。本土電影《消失的情人節》成為當晚最大贏家,獲得11項入圍,最終攬下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剪輯5項大獎。

資深台灣演員陳淑芳憑借在《孤味》和《親愛的房客》的表現同時被封為金馬獎影後與最佳女配角,創下紀錄。今年81歲的她也成為金馬獎最高齡的演員獎得主。她在表示感謝的同時呼籲:“台灣的演員、導演、攝影都非常好,拜託不要流失他們,讓他們留在台灣拍片,我也願意拍學生制片,半價也沒關系。”

首次入圍金馬影帝的台灣演員莫子儀也因為主演《親愛的房客》摘得影帝桂冠。他發表獲獎感言稱,可以站在頒獎台不代表是最優秀的演員,要“致自由、致平等、致天賦人權、致電影創作、致生活”。

香港影片表現不俗

多部香港影片也出現在獲獎名單上:以反送中運動為題材的《夜更》獲最佳劇情短片獎,記錄廣東烏坎村民6年抗爭過程的《迷航》獲得最佳紀錄片獎,藝術電影《幻愛》獲得最佳改編劇本。

《幻愛》導演周冠威在領獎時特別感謝了香港“年輕一輩”,並以“香港加油”結束發言。《夜更》導演郭臻在得獎感言中呼籲關注在中國大陸關押的12名港青,並表示這部片屬於“世界每個不同角落,而又擁抱良知的香港人”。長達3小時的紀錄片《迷航》耗時8年制作,金馬評審評價道,該紀錄片透過中國小人物的命運,以“放大鏡”的模式,檢視中國的政治,社會運動及社會變革。

中國媒體鮮有報道

值得注意的是,有“華語奧斯卡”之稱的台灣電影金馬獎今年並未受到中國主流媒體的關注。去年,中國宣布暫停其影片與人員參加第56屆金馬影展,有關當局並未陳述抵制理由。外界普遍認為,這和2018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得主《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在頒獎禮上的發言有關,她當時表示“希望我們的國家有一天能被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引發爭議以北京的不滿。金馬獎的遭遇也被外界視為兩岸關系進一步緊張化的標志之一。

今年北京雖然沒有發布官方禁令,但是大陸和香港電影依舊大範圍缺席。媒體報道方面幾乎為零,僅有少數電影博主對頒獎禮發表了評論。例如,“影吹斯汀”認為:“沒有了內地的參與,金馬也失去了立足整個華語電影界的地位和格局,變得越來越本土化。知名度和與之直接掛鉤的商業影響力受到的沖擊也顯而易見。”

“8分電影”則分析道:“金馬獎不幸淪為了一個地方性的小型獎項,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曾是華語電影最具代表性的獎項,會徹底失去價值。”

疫情之下 順利舉行

正如許多行業,今年的電影業也遭遇新冠疫情的重創,金馬影展暨執委會主席李安在頒獎禮結束後對媒體感慨道:“今年在這麼艱難的環境,能夠正常、順利的舉辦,氣氛還保持的這麼好,真的很令人感動。”

李安還笑稱,自己住在美國已經好幾個月,沒有看到這麼多真的人聚在一起,笑稱自己回台灣看到這樣防疫有成,能夠舉辦這樣大型的典禮,讓他這個“洋包子”大開眼界。他表示:“大概參加了30年的金馬獎,這一屆我會非常深刻的記在心裡”,並希望金馬獎越做越奔騰、越有活力,希望社會能夠繼續支持。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安靜 (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