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的守護者】SMC擔任科學家與媒體橋樑 盼緩社會焦慮

記者馬麗昕、劉芮菁/報導

去年此刻,台灣和世界甫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對新冠病毒的未知,引發社會的恐懼和焦慮,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默默扮演媒體和科學家之間的橋樑,支援媒體記者的採訪工作。

台灣社會也許對「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仍感陌生,陳璽尹解釋,台灣SMC是全球第六家科學媒體中心。科學媒體中心最早是英國於2000年,在英國上議院科學技術委員會提議下,以政府和學術機構資源所成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德國也陸續建立SMC,台灣SMC則是成立於2017年,目前有8位碩博士背景研究員。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 Taiwan,簡稱台灣SMC)博士後研究員陳璽尹和其他團隊成員,日前接受查核中心採訪,提到台灣SMC的源起和定位,並回顧這一年來台灣SMC的「抗疫」任務與挑戰。


圖1: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致力作為科學家和媒體橋樑,右起陳璽尹、陳貝裘、林毓傑和鄧穎軒。

科學家熱血站上火線 疫情間SMC站在第一線

2020年1月9日,中國首次公開判定武漢不知名肺炎為新冠病毒,當晚,台灣SMC接到記者電話,請求代為尋找專家學者。從那一刻起,台灣SMC就進入抗疫的這場戰鬥。

台灣SMC在台灣在1月21日開始第一個確診個案,進入更為緊湊的工作節奏,隨著疫情發展,台灣SMC的學者名單從病毒學、感染領域、公共衛生,再擴展到疫苗與藥物開發領域,試圖擔任媒體與科學家之間的「通譯」角色。協助記者把採訪問題調整得更精準,同時也協助把科學和醫學裡的艱澀複雜知識,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轉化為記者、民眾都能一聽就懂的報導。

「新冠疫情爆發後,專家、學者滿腔熱情。他們認為,有必要運用所學,把專業知識傳遞給民眾,來安撫社會不安。所以疫情期間,專家接到我們的邀稿和採訪請求時,都一口答應。」陳璽尹說。

新冠疫情是台灣SMC面對的一場硬仗,但也讓台灣SMC順利發展,腳跟站得更穩。


圖2: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璽尹。

社會陷於疫情恐慌 科學家盼給民眾希望

「我們時常在凌晨三、四點,收到老師們的文章或回信。」台灣SMC研究員林毓傑說,好幾次,他都負責聯繫的學者,都是在半夜時分回信。他說,這些科學家帶領團隊,在疫情期間,白天是以最強的工作強度,研究病毒、開發藥物和疫苗,跟病毒對抗,而在晚上則犧牲休息時間,協助台灣SMC解讀論文、破解謠言和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協助媒體和查核組織跟社會大眾溝通。

台灣SMC公關陳貝裘回憶拜訪開發藥物、疫苗和研究病毒的學者,她說,SMC團隊都能感受到他們濃厚的使命感,是責無旁貸地站上防疫火線,貢獻所學,投身回報,同時,他們更願意對媒體、對民眾解釋科學,以他們的專業來緩解社會對疫情的焦慮,讓民眾對於疫情保持希望。

「在疫情時代,這些科學家充滿耐心解釋最基礎的知識,幫助我們理解和協助傳播,十分熱血。」陳貝裘說。

疫情初期資訊混亂 科學家不隨傳言起舞

最重要的是,科學家在熱情之下,不隨社會紛亂的議題與風向,謹守冷靜而理性的科學訓練,來為民眾解惑。

陳璽尹舉例說,如果回顧台灣SMC邀訪學者所刊出的文章,可以看到台灣在第一個確診案例甫發生時,社會正在熱議新冠病毒可能會人傳人,但當時台灣SMC邀訪文章〈新興冠狀病毒Covid-19科學知識〉,探討的是病毒如何感染人體、病毒如何藉由動物傳給人體。

「當時網路的消息很混亂,中國情況尚未明朗,許多網路訊息都在猜測病毒會人傳人、中國會大爆發、全世界會淪陷,雖然後來為真,但學者當時仍秉持科學專業,堅守科學崗位,一份證據說一份話,就只能分析到這裡。」她說。

陳璽尹說,兩周後的2月,科學家對病毒有進一步掌握後,才開始有更多分析,「教授們能不受外界混亂訊息影響,而危言聳聽,仰賴的他們長年累積的科學專業,這是最珍貴的地方。」

讓科學證據說話

回顧這一年,許多疫情資訊及事件具有高度科學爭議,台灣SMC秉持讓科學證據說話的獨立批判精神,發揮職能。像是2020年2月,台灣發生案例19白牌車司機家庭群聚案,當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根據「在台商身上檢測出抗體」,後以基因定序,認定其感染源頭為台商,但此結論也引起不同學者、專家的質疑。

台灣SMC當時就協助媒體,尋找不具名的專家來釐清「身上檢測出抗體代表的科學意義」、「身體檢測出抗體的指向性」。專家以科學角度解釋,「身上驗出抗體」無法直接推論為感染源,只能推論其「可能性」,提供給民眾不同於指揮中心的科學證據與說法。

「我們可以理解疫情控管的壓力,可是當時的結論同時造成台商,背著他人性命的輿論壓力。所以我們當時覺得要以科學的角度,為社會大眾提供科學事實。」陳璽尹說。

從學術產地到科學報導 SMC是中間重要把關者

科學傳播像是一條生態鏈。從最源頭的學術產地科學研究,到民眾手機、電視看到的新聞報導,中間經過團隊研究員、記者的轉譯、查證、加工。有時,這中間要來回幾次。在疫情過程中,SMC的專家資料庫逐漸累積成熟,當媒體有採訪需求時,能即時找到專家,更符合新聞的生態和需求。

SMC研究員鄧穎軒和林毓傑分享,他們在聯繫專家前,事先就對許多議題下非常大的功夫,包括找尋學術資料,再為記者轉譯科學研究。在這一年累積下來,每一次接到記者的採訪邀約時,已經能快速找到適合的專家。

陳璽尹說,除了找到適合的專家,採訪完專家學者後,研究員常常也得進一步找到科學證據,以確認學者的說法確有所本,甚至與記者溝通基本學術知識。

「科學證據唯有透明,才能讓後續社會才能繼續討論。」SMC團隊期許未來能繼續堅守科學崗位,扮演好傳遞科學知識的橋梁。

抗疫甫滿周年,台灣社會已能體認到,抗疫要成功,除了要對抗病毒之外,更要全民建立科學防疫的知識和觀念,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扮演了關鍵而重要的角色,默默守護與完善台灣科學傳播的環節,幫助媒體更了解科學知識,也讓專業的科學家,能發揮所長,讓科學能與社會大眾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