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副作用有哪些?哪些族群不適合施打?打疫苗前必看整理包

疫苗施打副作用有哪些?哪些族群不適合施打?這些是近日熱門話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已進入社區感染期,疫情警戒維持第二級,但台北市長柯文哲12日先行宣布已進入「準第三階段」防疫,新北市長侯友宜則已率先關閉各項公共設施。消息一出民眾人人自危,疫苗施打的預約也陸續爆滿。到底要不要施打疫苗?大家最擔心的副作用有什麼?哪些族群不適合施打?

疫苗施打詢問度大增,目前國內可以施打的是AZ疫苗(圖片來源:中央社)
疫苗施打詢問度大增,目前國內可以施打的是AZ疫苗(圖片來源:中央社)

Q:疫苗施打可以選品牌嗎?目前可以施打哪一家的?

自費接種疫苗皆由指揮中心統⼀調度,⺠眾不得挑選廠牌。

台灣目前共到貨約31萬劑AZ疫苗,另外也採購505萬劑的莫德納疫苗,但抵台時間可能要等到6月;而國產疫苗仍在研發中,最快也要7月底才有可能上路。因此,目前可施打的都是AZ疫苗。

Q:打AZ疫苗效果如何?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公告,完成AZ疫苗2劑接種,可以預防63%有症狀感染風險。注射後,身體會慢慢開始產生保護性抗體,約2周後就會產生保護力,完整接種完所有劑次後,保護力才會持續較久。

Q:疫苗施打後副作用有哪些?

依據臨床試驗資料分析,接種間隔12周並完成2劑接種後,保護力約為81%(區間為60%到91%)。

疫苗接種後,難免會產生一些身體不適的副作用。根據第三期臨床實驗結果,AZ疫苗可能會出現的副作用及頻率為:

  • 54.2% 注射部位疼痛

  • 53.1% 疲倦

  • 52.6% 頭痛

  • 44.0% 肌肉痛

  • 31.9% 畏寒

  • 26.4% 關節痛

  • 7.9% 發燒超過38度

其他還可能發生的症狀為常見(1%~10%)的接種部位硬塊、嘔吐,不常見(0.1%~1%)的淋巴結腫大、食慾下降、頭暈、腹痛。副作用的比例相較一般流感疫苗還高,但多是輕微症狀,適當的休息幾天即可恢復。另外,副作用也隨著年齡層升高而減少,因此年長者出現的副作用症狀較少。

Q:疫苗施打後,出現哪些症狀需要就醫?

衛福部提醒,若出現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而接種14天內如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持續腹痛、四肢腫脹或冰冷、持續嚴重頭痛或疼痛加劇、視力模糊、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或瘀青紫斑等症狀,也應該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英國數據:AZ疫苗第1劑可降8成死亡風險

疫苗施打後,身體會慢慢開始產生保護性抗體,約2周後就會產生保護力(圖片來源:中央社)
疫苗施打後,身體會慢慢開始產生保護性抗體,約2周後就會產生保護力(圖片來源:中央社)

Q:我看過國外新聞有AZ血栓案例,這樣要打嗎?

AZ疫苗在國外曾爆出數起血栓副作用,也成為民眾最擔憂的原因之一。因血栓情形較常出現在年輕人身上,讓民眾對AZ疫苗仍有不少顧慮。

對此,歐洲聯盟藥品管理局(EMA)表示,疫苗與血栓的發生似乎相關,不過尚未能確認。血栓發生率約百萬分之四,但接種疫苗利大於弊,因此仍建議民眾施打。

離台灣較近、可以借鏡的南韓也是大家關切的對象。南韓曾發現三起血栓病例,但後來證實兩例與疫苗無關,另一例則未出現血小板減少情形,不符合EMA對疫苗副作用的定義,因此南韓仍繼續施打AZ疫苗。

延伸閱讀》挪威委員會不建議打AZ嬌生疫苗 德解除年齡限制

Q:疫苗施打哪些人不適合?孕婦可以打嗎?

雖然政府不斷鼓勵民眾前往接種疫苗,但仍有些族群不適合施打,須特別留意。

18歲以下、對疫苗成分過敏、打完第一劑後出現急性嚴重過敏反應的人,都應禁止施打。而有服用避孕藥、接受荷爾蒙治療者,是引起血栓的危險因子,因此接種前後應停藥28天以上。

懷孕婦女、免疫功能不全、凝血異常、血小板減少者,須由醫生謹慎評估風險再決定是否施打。

至於哺乳中婦女接種疫苗的安全性,雖然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的影響還沒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不會造成相關風險,在接種COVID-19疫苗後,也可以持續哺乳。

而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則是建議病情穩定後再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