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地球,生態與科技的轉換行動

科學人觀點

療癒地球,生態與科技的轉換行動
療癒地球,生態與科技的轉換行動

生物演化講究的不是選擇最好的個體,而是選擇最佳的互動和諧團隊。人類面臨的四大危機,不會是單一線性的存在,而是循環式的互動,如果不能從地球生態的整體去做系統性的考量,才是真正的大危機。

撰文/曾志朗、影像來源:曾志朗

《科學人》雜誌今年2月出刊時,封面上的期數是216,加上2002年1月的試刊號,我已經寫了18年每月一期的「科學人觀點」。這中間又為了介紹科學新知而在教育廣播電台加開每月兩次的科普節目「人人都是科學人」,至今10年不曾間斷。


18年,對一個新生命的養成,在許多國家足以成年,但就人類演化的長河來看,並不算長。然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科技的進展不僅神速也更神奇。人手一機的雲端通訊網,改造了人們的社會生活,知識的累積方式因之有了巨大變化。對周遭環境的認識也完全改觀:真實和虛擬的世界並存,虛擬實境、擴增實境、混合實境正在擴大育和樂的影響,而人工智慧已經無所不在介入各個不同領域的研發。在最尖端的生物科技研究裡,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使科學家對所有生物(包括海裡游的、陸上動和不動的,以及天上飛的)的生命機能,逼近類似天主的神力。對外太空的探究,太空物理學家繞過月球到達其從未露臉的背面,還整合了地球上八個地區的電波望遠鏡所觀測的數據,經200多位資訊工程師的分析,讓地球上的人們「看」到5000萬光年外的「黑洞」,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推測。


儘管人類的平均壽命由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45歲提升到80有餘,百年間即達到古人所求延年益壽的目標。但在18年前,聽到科學家能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取得上述成就,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這樣看來,人類歷經千災萬難,殘存勝出的身心皆有優質的進展,按理說應該更能利用其增長的智慧和高明的科技能力,不停優化生命和生活的品質與品味。也就是說,我們應可期待所居住的地球,比之太空外浩瀚的億萬眾星,要更乾淨、美麗且完好。


但事實並非如此。真正的圖像是,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地球並不完美。由上空往下看,滿目瘡痍。以往,鬱鬱蔥蔥的森林在恣意的砍伐下光禿一片,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漂流著成千上萬噸的垃圾和塑膠廢棄物,蛙鳴蟬叫的農地和果園沾滿了有毒的化學藥物;新鮮的空氣受到威脅,厚厚的霧霾遮蓋了大地;河流被工廠排放的污水染黑,不再清澈亮麗。大家都說地球病了,而病源出自人為!


那當代高科技的能耐,解決了自然災害的問題嗎?不幸的,答案也是否定的。現在大家面臨氣候變遷的異常威脅,但氣候變遷可能和地球暖化有關,而地球暖化又和人們享受高科技生活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有關,源頭又指向人為之禍!


當然,人為災害之外,自然災害也在地球各處爆發。檢視2020年開年至今,不到60天,就發生多起難以應付的災難。菲律賓火山爆發,數萬居民撤離;印巴交界的喀什米爾地區雪崩,至少76人死亡。非洲經歷3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約3600億隻號稱最兇殘品種的沙漠蝗蟲橫掃大地,農作物全數遭殃,澳洲也出現3萬多隻蝙蝠漫天飛舞,有如電影中的世界末日場景。印度尼西亞洪水氾濫,澳洲山火卻延燒五個月,都已經逼近首都坎培拉,仍束手無策。各地接連傳來地震災情,新疆、土耳其、西藏、古巴、北海道,無一倖免。北美的加拿大遇暴風雪,西歐的西班牙也遭超強冬季風暴重創。丹麥、印度和湖南邵陽等地宣告禽流感。奈及利亞出現不明原因的疾病,15人在發病後的48小時內死亡;巴西也發現神秘病毒,因為90%的基因組無法辨別。美國爆發40年來最致命流感,從2019~2020年至少1萬4000人死亡,2600萬人感染。最令人心驚惶恐的是去年12月底中國大陸湖北武漢突現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延及海、陸、空運。封城、撤僑、停航、停郵,人流物流受阻,全球如臨大敵,股市應聲崩跌。至今疫情仍在延燒,確診人數超過7萬7000人,死亡人數已達2400人,


人禍天災,地球病了,而且病態嚴重。18年前,21世紀剛進入第二年,科學界有感地球上的生命的未來危機,提出能源、氣候變遷和知識經濟社會中的社經落差等三大迫切處理議題。但沒想到,最即時最切身的世紀危機,卻是那肉眼看不見,不知來自何處、藏於何方,只經口沫手觸就能快速傳播的新舊型病毒。這瘟疫首先摧毀的是社會結構基礎的人際關係,隔離、沒有互信,加上顯見的歧視,造成家庭、社區、國家和種族之間的猜忌和排斥,全球互動的經濟體系也出現斷鏈的危機。更嚴重的是病毒快速擴散造成的傷害力,更甚於傳統的武器。怪不得比爾蓋茲幾年前在TED講台上警告:「未來若有千萬人在短時間死亡,最有可能是高傳染性的病毒,而非戰爭!」聞之,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面對人類未來的四大危機,科學界除了針對每個領域所面臨的問題,努力尋求解方,更有新的領悟和覺識。那就是單一科技領域的研發,為了經濟實用,加上以利為本的商業模式,常常只看見技術面的精進,例如汽車、電視、殺蟲劑、塑膠、抗生素、電腦、網路、核能等維護生活安適、生命健康的發明,每一項問世時都被讚譽為影響人類生命和生活的劃時代之作,而發明人也都自豪為人類文明做了巨大貢獻。沒有人在那時代會想到這些技術成功發展後,對社會整體生態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所以,人類面臨的四大危機,不會是單一線性的存在,而是循環式的互動,如果不能從地球生態的整體去做系統性的考量,才是真正的大危機!


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界的有識之士,為了培養下一代的科學家、科技工程師、醫護人員和人文社會學者,針對整合性和系統性的跨領域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維和架構,尤其重視對生態平衡的新價值觀和做為研究者必須養成的態度。2019年我利用視訊參加了兩個相關議題的研討會,一個是「思其不可思之境」(Thinking the Unthinkable)基金會的創辦人戈溫(Nik Gowing),在挪威號召討論會,談「複雜性:氣候變遷和新興疾病」。另一個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高等研究院所舉辦的「超越界限:從『炙熱的問題』到『現存的難題』」。然後,上個月我親自到緬甸仰光參加生命和平大學的冬季培訓營,主題是「療癒地球:生態與科技的轉換行動」。我把講題訂為「複雜:問世間,智為何物?」,從人類智能的演化,探討解決未來危機的新型智慧。


三個研討會都負有人才培育的任務,都有共同的結論。首先,形塑新的思維:由自我發展走向整合研發,由分析走向綜合,由理論走向行動,由化約主義走向整體完形觀點,以及由單一領域的線性思考走向跨域的循環互動考量。其次,建立新的價值觀:由擴張到保育,由競爭到合作,重量更要重質,由主權在我到權力分散,由排外到納入,由獨有到分享,由公平轉為公正。第三,啟動新的作為:講究合作學習和行動,相互連結和體會彼此的觀點;理性與感性並重,強化質性交流;建立互信的團隊認同,擔負責任,履行承諾。


我們身處在跟上個世紀全然不一樣的世代,在個別領域的科技,都比上一世紀強多了,但體認複雜的天、地、人的互動關係,就會了解生物演化講究的不是選擇最好的個體,而是選擇最佳的互動和諧團隊。以往我們犯了盲目的自我表現而造成地球受難,面對當前危機,只有突破單一領域的自我設限,走向超越界線(Para Limes)的系統性整合,才能治癒地球的疾病,締造和維護一個更完善和諧,值得永續發展的美麗新世界。


行文至此,耳邊響起了麥可傑可森以輕柔而高亢的嗓音唱著:「Heal The World」。


And if you really try
You'll find there's no need to cry.......
There are ways to get there
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
Make it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 human 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