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王「胰臟癌」症狀不明顯、易轉移!國衛院開發化療複方...醫:存活期增1倍

胰臟癌是一個高度致命的惡性腫瘤,在診斷時有約8程患者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疾病。(圖片來源/acworks@photoAC)

「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臟癌,發生率並非最高,但初診即晚期的現況加上易轉移特性所導致的高死亡率,大幅影響患者接受治療的意願。」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暨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指出。

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發生人數為2,469人,雖未列入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但攤開108年國人死因統計表,卻能發現胰臟癌不僅在癌症十大死因中排名第7,死亡人數更是有2,497人,甚至與罹癌人數大致相同,顯示胰臟癌致死率高的特性。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傅達仁、法國名廚侯布雄、歌王帕華洛帝也都死於胰臟癌。

陳立宗比喻,「胰臟癌就跟《冰與火之歌》夜王一樣,除了反應過往胰臟癌的診斷死亡率是95%,碰到就是死路一條之外,也顯示近年來化學治療有所進展及多科團隊治療之引入,即使是『癌王』也像『夜王』一樣有被消滅的機會。」

目前多數國內核准的胰臟癌治療方式皆獲得健保給付,讓患者面臨治療抉擇時,不需過度憂慮經濟問題。究竟是怎麼樣的治療方式呢?

醫:胰臟癌診斷、開刀都困難

前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成美腸胃專科診所院長陳炳諴,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解釋,「胰臟癌診斷困難的原因是一般內臟器官以實質器官來說是肝、腎,都可以透過超音波去檢查,但胰臟因為是後腹腔器官,它的頭部跟尾部這兩處容易被超音波阻隔掉,只有中斷的體部可以稍微看到一部分。」

陳炳諴進一步解釋,超音波成像要有2個原則,「第一是要可以穿透、第二是可以反射。例如超音波在骨頭無法穿透就會形成黑影,遇到空氣會直接穿透不反射;胰臟位處後方,在它兩旁有腸子或胃把它阻隔掉,遇到空氣超音波穿透後它不反射,就容易看不到。」

胰臟癌第二個難救的原因,「是因為胰臟的質地柔軟,所以開刀也不好開。」陳炳諴表示,「再來則是因為胰臟它有很多分解酵素,所以若刀沒開好、或不小心刺到的話,胰臟本身的分解酵素就會造成自己或其他器官的傷害。」

國衛院開發「胰臟癌化療複方」讓存活期增1倍

胰臟癌因惡化程度高加上高度轉移的特性,多以全身性的療法為主,耳熟能詳的包含化學治療、標靶治療以及免疫治療。陳立宗提到,「雖然聽起來選擇多元,但在胰臟癌治療上,化學治療目前是唯一有效的。」台北榮總胰臟癌團隊召集人李重賓也分析,目前胰臟癌第3期中位存活期可達9個月,第4期可達6個月,「雖然對比其他癌症數字不夠亮眼,但這樣的進展已是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國衛院研究團隊在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的幫忙下,結合成大附醫、台大醫院、林口長庚及高醫附醫等4家醫學中心,特別為台灣胰臟癌病人量身定作更具療效的治療複方SLOG,「目前已共同完成第1及第2期臨床試驗(T1211),證實能有效延長台灣胰臟癌病人整體的存活期達11.4個月,特別是有效降低血液毒性的副作用,成果令人滿意。」陳立宗指出。

胰臟癌是一個高度致命的惡性腫瘤,在診斷時有近80-85%的患者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疾病,已無法開刀治癒。陳立宗表示,目前全世界胰臟癌的整體5年存活率低於5%,而全身性化學治療是作為無法手術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胰臟癌的第一線標準治療。

陳立宗進一步解釋,國際上常使用的複方化學治療包括FOLFIRINOX(folinic acid, fluorouracil, irinotecan, and oxaliplatin)與AG (nab-paclitaxel plus gemcitabine),「與單獨使用健擇/健仕(gemcitabine)相比,這2種處方可有意義的延長此類病人整體中位數存活期達到8.5-11.1個月。」然而,亞洲族群的病人在使用後會有較高的血液毒性,尤其是第3/4級的嗜中性白血球低下、貧血與血小板低下,「因此發展適合台灣或亞裔病人使用的處方是必要的,使國內晚期胰臟癌的病人能得到有效且低副作用的治療。」

陳立宗也表示,「由實驗結果證明,SLOG是一個具有療效且副作用較低的化療複方,是專為台灣胰臟癌病人所設計,且可在門診完成藥物注射的治療方式,給予病人相當的便利性,目前也已經應用在實際臨床治療上研究論文也已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近來研究團隊與國內多家醫學中心也完成另一個隨機分配第2期臨床試驗的收案,陳立宗表示,「比較SLOG和FOLFIRINOX作為晚期胰臟癌(包括第3期和第4期)第一線化學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目前正在整理結果中,未來將可當作日後選擇第一線治療處方的參考。」

SLOG為一種有效的新穎化學複方,用於轉移性胰臟癌的治療。在每個療程的第一天施打2種靜脈注射藥物,於第1天到第7天服用另外2種藥物,第8天到第14天則為休息時間。(圖片來源/國衛院提供)

胰臟癌發生率並非最高,但初診即晚期加上易轉移特性導致死亡率高。(圖片來源/葉大森醫師提供

早期症狀不明顯...5、60歲中年族群要小心

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暨桃園長庚副院長葉大森表示,胰臟癌好發於50-60歲的中年族群,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除非癌長在胰臟頭部造成黃疸,否則早期症狀不明顯,難以發現,「到晚期有背痛、上腹痛等症狀,患者也可能會至其他科別求診,最後患者體重減輕、症狀浮現才就醫,種種情況都導致許多患者診斷時間較晚。」    

葉大森表示,化學治療跟開刀是胰臟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8成5晚期都以化學治療為主,而1成5能開刀的病人,開完刀也都得輔助性治療。她指出,現在與國際指引同步的最新治療趨勢是「三明治療法」,意指晚期胰臟癌手術前後都做輔助性化療,「先做化療縮小腫瘤再去開刀,再接續化療預防復發,病人的存活率會比純粹做化學治療,或是一開始就開刀來得好。」

陳立宗也表示說明,在台灣轉移性胰臟癌的病人的中位存活期大約10-12個月,局部晚期的患者則有可能透過治療延緩復發,將生命延長至1年半甚至2年,「雖然早期診斷的機會不高,但化療能夠明顯改善癌症症狀、近年藥物副作用的狀況也減少許多,病患的生活品質能夠有相對應的提升,患者應積極接受正規治療。」

胰臟癌患者好發於60歲左右,若平時出現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圖片來源/葉大森醫師提供

精準治療新選擇,疾病惡化風險降近5成

葉大森補充表示,胰臟癌除了疾病惡化快外,疾病初期多以腹痛、背痛和腸胃道症狀為主,患者難於早期發現也是一大主因。「超過8成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對這些患者而言,手術搭配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整體存活率仍難以提升,精準治療藥物可以讓晚期胰臟癌患者多一種治療選擇。」

精準化治療為目前癌症治療的趨勢,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患者體內是否具特定基因突變或缺陷後,便能給予合適的治療處置。葉大森指出,「近年國際研究發現,近6%的胰臟癌患者具BRCA基因突變,而今年通過胰臟癌適應症的精準治療藥物正是相對應的治療選擇。」

陳立宗表示,「根據國際臨床研究結果,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轉移性胰臟癌患者,在一線含鉑化合物化療有效的病人,若在疾病未惡化的情形下,接續服用精準治療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相較於使用安慰劑的患者,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得以延長近2倍,同時疾病惡化風險下降47%,並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胰臟癌發生人數逐年增加,如何及早發現以提早治療是當前面臨的課題。葉大森也提醒,「胰臟癌患者好發於60歲左右,若平時出現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建議應盡快就醫接受檢查。若確診罹癌也不要灰心喪志,胰臟癌已經不像過往無藥可用,建議患者與醫師討論基因檢測的可行性,擬定最適合自身的治療策略,才能及早戰勝癌王。」

更多信傳媒報導
藍綠為了明年1月萊豬進口吵翻天 官員爆:也許屆時沒有任何萊豬進台灣
台灣落入黑名單陰影再現!拜登經濟顧問痛批台灣干預匯率「比中國還嚴重」
藍營總召傾聽青年心聲改採文攻戰術 青年團長陳柏翰給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