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修復效果缺實證

坊間促進皮膚修復保養品種類多且價格高。皮膚科醫師邱品齊說,「胜肽」、「生長因子」、「修復酵素」修復保養品效果仍未知。 台灣再生醫學學會學術研討會今天舉行,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報告「促皮膚修復化粧品之現狀簡介」。 邱品齊說,過去化粧品強調遮蓋修飾,現今潤膚保養是基本常識,隨時代及科技,坊間出現許多促進修復產品,而臨床上相關產品不多,不過修復議題在保養品市場非常受到重視,也出現許多強調修復功能高價產品。 他說,坊間標榜含「胜肽」、「生長因子」、「修復酵素」的修復產品至今相關研究文獻不多,也都只是體外細胞研究,但沒有加入其他成分,然而保養品都是很多成分,混合一起也會讓效能減弱,也無法類推或應用在皮膚修復。 另,法規對於生長因子使用在皮膚的規範力弱,也沒有限定修復酵素的醫療用途,因此讓廠商有模糊空間,也易造成民眾困擾。 邱品齊表示,生長因子前身是胜肽,胜肽效果有限,且其結構的分子組合是不穩定,易被水解,因此難達效果;生長因子分子大、吸收不易需調控。 邱品齊指出,民眾對於「陌生」、「新的」名詞或形容詞就會覺得很厲害、很神,日前購物台銷售4GF,就是把四種生長因子加在一起,但是這不是辦家家酒,每項對細胞修復是不同的。邱品齊說,雖然法規沒禁止前述產品,不過的確還有很多缺乏實證資料,提醒想要使用的民眾「不要期待過高」。 邱品齊舉例具修復功能的成分包括金屬類鹽類(鋅、銅、錳)、雷公根萃取、蘆薈萃取、甘草次酸、維他命A、B3、B5、C、E等,而且文獻討論也比較多。邱品齊指出,皮膚本身就有修復功能,因此只要做好保濕及防曬,若有傷口則給予油脂類保護,例如凡士林,只要皮膚自己保護好了,就會啟動修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