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看器在後腦勺、陳雅琳「高高在上」 她揭4大缺失釀華視狂出包

華視新聞台自4月20日起,短短1個月內就因字幕問題連出7次包。由華視公評人王泰俐執筆的檢討報告出爐,點出華視有4項缺失需待改進,包含監看器竟裝在編輯後腦勺位置、轉頭才看的到;編輯才21人、僅是別家新聞台一半;編採人力補充龜速;新聞台台長陳雅琳辦公室「高高在上」,僅錄影要化妝時她才現身。

由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華視新聞公評人王泰俐執筆的「華視新聞為什麼『崩壞』?從新聞標題七連錯事件談起」報告,調查範圍從4月20日華視第一次出包至5月13日第七度出包,為期1個月的時間,王泰俐自籌經費,訪談華視新聞台與內部主管及基層員工、收集與整理資料,針對華視新聞人力編制、頻道監看器裝設位置等問題,提出4個改進重點。

第一,華視新聞編輯台監看新聞設備的缺失:編輯台監看器裝置在編輯後方,副控室中也沒有監看大螢幕,明顯錯誤難以在第一時間察覺。

華視新聞編輯台的新聞監看器只有7台,其中固定監看華視自家螢幕的監看器,掛在晨間新聞編輯的後腦勺位置。晨間新聞編輯加製作人僅有3位輪班,1位編輯坐在副控室,剩下2位在編輯台,眼睛要盯著辦公桌上電腦螢幕進行編輯工作的同時,如果還要隨時轉頭去看位在後方的監視器,「坦白說,就算要轉頭去看清楚距離3公尺以上、15吋螢幕中位於最下面的新聞快報的文字,真的再怎麼好的眼力也看不到!」

王泰俐建議,華視新聞編輯台的整體空間和設備老舊等問題無法立刻解決,不過出錯率高的晨間新聞時段,編輯和製作人工作位置的重新安排,卻是刻不容緩。建議立即重新調整安排編輯台各節製作人、編審、編輯的工作位置,並確保其工作時段在視線範圍內,能夠清晰地看到播出中華視新聞的各種標題。尤其是在副控室中的編輯,務必在任何標題播出之前,第一時間能夠先檢核過,確定沒有問題才播出。

第二,新聞SOP連續出包的盲點:新聞編輯編制僅21人,難以負荷全天候新聞台的工作量。

華視成立新聞台,但人事編制僵化,新聞從4節增加到24小時播出,而編輯人力增加卻極為有限,僅僅21位編輯要應付全天候的新聞時段,相較於其他新聞台編輯團隊動輒40人以上,人力實在嚴重不足。

有華視資深員工指出,「華視新聞部一國多制。新主管找來的人,空降的,才可以真正領製作人級的薪水,原本就待在華視的,一個人身兼多職,卻只能領編輯等級的薪水,這難道公平嗎?」

第三,華視新聞資訊台編採人力補充龜速,海選制度加上僵化編制的錯

根據華視新聞資訊台提供的資訊,目前新聞台採訪部文字採訪記者24人、地方中心記者55人、國際中心10人、攝影記者40人、主播6人。而製播部則有編輯中心21人,導播中心29人,網路新媒體部18人,視覺中心22人。新聞節目部企畫製作中心有38人,另外再加上各部主管11人,總計260人。

以上的人力,相較於其他新聞台光是採訪部文字採訪記者就將近60人(不含地方記者) ,整體戰力高達500人,差距實在太大。與上架52台時承諾NCC,在110年擴充到330人的目標,也有相當差距。華視新聞資訊台上架52台之前,人力約有165人。對照如今260人,一年以來顯然招募人才的步伐極為緩慢。

華視新聞台台長陳雅琳解釋,招募速度之所以如此緩慢有幾個原因。首先,前華視總經理莊豐嘉在任時,為了公開徵聘各方人才以達到公平的目的,設立一套海選制度,所有新聞台招募進來的人力,都需要先經過在人力網站上公開海選,經過筆試之後,再經過新聞台複試,最後再由公司其他部門主管的團體面試。

但層層關卡好不容易篩選進來的人才,最後往往因為在人資部門的薪資談不攏而破局,導致整個過程又得重新來過一次。再加上每個月都有員工離職,最後就導致如今人力拮据的局面。

華視新聞部副理黃柏齡則補充,過去一年來新聞部採訪組人力離職不斷,主要原因是薪水跟不上工作負擔,當其他電視台動輒加薪數千元,華視新聞留不住人才。而要補人時,則是遇上華視嚴格的內規,檢視對方年資、不能超過離職者原薪、為什麼要加薪等等質疑,最後,「和潛在人力的關係,就在這些時間流逝下快速冰結,結果就是琵琶快速別抱。」

第四,華視新聞資訊台管理問題以及台長身兼多職對新聞台的影響。

有幾位新聞台現任員工向王泰俐透露,新聞台台長辦公室「高高在上」,平常只有錄影要化妝時,才會在新聞部辦公室見到台長身影。陳雅琳承認自己不常出現在新聞部辦公室,但表示每天的線上編採會議她都會盡量參加,也隨時跟新聞台各級主管保持聯繫或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