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炒米粉開啟與郭台銘緣分!鴻海的快碰撞文青的慢,讓劉冠吟翻轉虧錢雜誌社

波光粼粼的海洋,海水打上岸邊石頭,接著鏡頭轉向台北市區,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駕著鴻海第一輛電動巴士Model T奔馳著。這是鴻海的形象主題曲《鴻海之歌》MV畫面。

這家近50年的老公司,不只全力朝電動車、元宇宙等新事業轉型,近幾年企業風格也變得更加親民。

前《小日子》社長劉冠吟就曾參與其中,她以不到30歲的年紀接手鴻海發言人一職,負責對外公關事務,更是鴻海第一位從媒體找來負責新聞關係經營的員工。

因為工作,她必須跟著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搭私人飛機全球跑,活潑但喜歡文字的她,與郭董強勢的領導風格形成強烈視覺對比,在鴻海工作三年多的經歷,成了不安於現狀、喜愛挑戰的劉冠吟在職場上的關鍵養分。

當記者的日子,劉冠吟:讓我用不同角度看人生

劉冠吟喜歡文字的淵源可以從小時候說起,家中充滿人文書香氣息,父親喜愛文學,到現在都還會寫寫書法。考大學時,台大中文系就是劉冠吟的第一志願,不像多數華人父母擔心讀中文系找不到工作,劉冠吟的家人非常支持她的決定,家中四位成員,就有三個人讀中文系。天蠍座的她,除了喜歡文字,也喜歡說話、與人接觸,後來決定報考新聞所,畢業之後進入鼎盛時期的《蘋果日報》。

劉冠吟笑說她患有「資訊缺乏恐懼症」,就連追一部劇,也會一邊做功課研究演員的生平,這樣的性格,讓她深深愛上新聞產業,後來也當起科技記者,無論是新產品或是新科技都追得非常緊,資訊缺乏恐懼碰上變化快速的科技業,科技記者的工作簡直是完美的總合。

劉冠吟 圖/蔡仁譯攝影
劉冠吟 圖/蔡仁譯攝影

2009年開始,鴻海富士康的深圳龍華及觀瀾廠區發生一系列跳樓事件,成了新聞焦點,當時劉冠吟負責採訪鴻海,甚至親自飛到中國偽裝成廠區員工套內幕消息,回憶這段過去,她形容「是很好玩的經驗,能用不同角度去看人生跟事情」。

當年鴻海新聞「不好跑」,原因是鴻海對外分享的資訊有限。因此每年郭台銘前妻林淑如的忌日,媒體都會到位於三峽的愛物園採訪,也讓劉冠吟連續兩年生日都在愛物園度過。她回憶起,有一年郭董心情不好,都沒有回答記者問題,「我在他背後一直追,跟他說:『今天是我生日耶!』」

沒想到隔年,郭台銘的隨扈拿了一盤私廚煮的金瓜炒米粉來,還說道,「郭董記得今天是你的生日,祝妳生日快樂」。雖然吃的是祭品,卻讓劉冠吟相當感動。

跟著郭董到處飛,「他的愛很稀有」

後來,鴻海想要發展自有品牌,要找有經驗的媒體人負責經營媒體關係,郭董找上了劉冠吟擔任鴻海發言人一職。

當時劉冠吟的辦公桌就在郭台銘辦公室門口,所有行程都要跟著跑,也常常需要跟著郭董搭乘私人飛機出差,跟著科技強人身邊工作,讓她幾乎沒有睡覺的時間。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郭董時常在會議中抽考新聞時事,回答不出來就會被罵,壓力非常大。

劉冠吟 圖/蔡仁譯
劉冠吟 圖/蔡仁譯

此外,當時鴻海的主管,大多沒有太多面對媒體的經驗,時常受訪時不小心失言,不停的在處理內部溝通與公關危機。「我到職一年多後,才獲得他的稱讚...他(郭台銘)的愛是很稀有的」,劉冠吟回憶。

在鴻海工作的這段日子,除了獲得滿滿的成就感,企業文化也深深埋入了劉冠吟的DNA,「鴻海做事風格很快,所有東西都要貨比三家、比成本,這些都融入我的血液中,成為我的行事風格。」

鴻海「快」文化與「慢」文青的交戰

離開鴻海後,2014年,劉冠吟接下《小日子》雜誌社長一職,當時這本雜誌每月虧損10~20萬元,銷量以每年2成在遞減,帶領它轉型成了首要任務。劉冠吟不斷摸索新的商業模式,開設店鋪、賣商品,不僅讓《小日子》成為台灣銷量最好雜誌之一,更讓公司從每月虧損到營收破億。

當然,翻轉一間企業並非易事。受到鴻海的文化影響,劉冠吟工作節奏快速、嚴謹,甚至曾經因為一個錯字開除過一位副總編輯。但是《小日子》如同它給外界的文青形象一樣,工作環境中常會碰到性格比較「文青特質」的夥伴,這讓劉冠吟一度非常不能適應,「我常常氣到高血壓,覺得同事動作很慢、很懶散。」

後來經過一番「鞭笞」,劉冠吟慢慢改變了工作的節奏與風氣,也讓第一批員工性格有了很大轉變,「後來面試時,我都有內建雷達,會自動刪掉對我們工作條件有輕鬆美好想像的人。」

除了翻轉內部的公司文化,帶領《小日子》轉型也是不斷挑戰自己的過程。由於實體雜誌無從掌握讀者數據,一開始劉冠吟以為《小日子》的讀者都是20幾歲的年輕人,產品整體風格都比較稚氣,卻銷量不佳,這讓她常常質疑自己的決策是不是錯誤的。

為了快速找出問題答案,劉冠吟沒有慢慢試錯,反而是極端反向操作,大幅改變風格與產品,找出《小日子》的真正主力消費族群是介於40~50歲之間,單身、具有消費能力的文青,她也因此得出結論:「許多人習慣在同一個池子中,小範圍的做嘗試,在舒適圈中是安全的,殊不知會浪費很多時間。」

劉冠吟的內心有喜歡文字、媒體性格一面,還有受也有鴻海文化影響而快節奏、強勢的一面,交織成為了今天的她,或許,這樣的交戰正是《小日子》能夠成功轉型的關鍵之一。

劉冠吟 圖/蔡仁譯
劉冠吟 圖/蔡仁譯

劉冠吟在2021年卸下《小日子》社長一職,這份工作除了是她首度創業,也是劉冠吟做過時間最長的一份工作,7年內她一路從零開始推動轉型,問她為何離開?理由不是因為《小日子》的模樣變了,而是劉冠吟開始覺得能付出的體力跟創意逐漸枯竭。

「慢慢少了刺激,已經從『困難圈』慢慢變成『舒適圈』了」。若不離開,劉冠吟不知道還能帶品牌往何處走,在她勇於挑戰自己的性格中,這是不被允許的。她提到,原本以為離開《小日子》不會捨不得,但是離開後才發現,再怎麼規劃好的事情,還是會懷念,因為這是生命中,曾經投注過心力的深刻一章。

把興趣變工作,文科生也可以很「商業」

從記者出身,曾在外商科技公司上班,後來進入上市公司擔任發言人,又回到媒體圈,期間還出了兩本書,甚至開了一堂線上課程,2022年劉冠吟有了全新身分——擔任華山文創品牌長,翻開人生新頁。

劉冠吟的人生一路斜槓,看似身分多變、領域跨界,其實都環繞著劉冠吟喜歡的文字、說話兩件事。她觀察到,現在有許多文科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因為配備的專業技能項目不夠多,比方說,喜歡文字的人,可以學習寫商業行銷案,或者擔任記者寫新聞,這些工作一樣都環繞文字,卻能把興趣變得商業化一點,「如果是真心喜歡的事情,就想辦法把它變成工作,替自己賺到錢」。

對劉冠吟來說,當記者與在鴻海任職時,獲得最棒的配備分別是「閱讀財報的能力」與「成本控管」,這些能力對於後來的斜槓工作,都發揮了關鍵作用,「用數字看世界,好像打開另一隻眼睛,也成為另一種樂趣」。

回憶起年輕時跟在全台首富身邊工作,又跨界到雜誌社的時光,一路上,劉冠吟始終認為,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責任編輯:錢玉紘

更多報導
鴻海電動巴士MODEL T高雄上路,豪言「拿下國內50%市佔」怎麼做到?
劉揚偉:鴻海在元宇宙不缺席,複製電動車模式朝平台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