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疫情長照悲歌,喚起對生命的當責

據指揮中心最新統計,過去兩個多月,因疫情逝世的住宿機構住民,已累積突破600例。換算下來,機構住民致死率,是全國平均致死率的十多倍。  

當全民都在關注幼童確診時,疫情下的長照悲歌,卻缺乏充分的討論。兒童與長者間天差地遠的關注度,形成了一道鮮明的對比。親屬只願意冒險陪伴確診住院的兒童而非長者。

事實上,Omicron海嘯不只是捲走諸多長輩的生命,更是狠狠戳中了台灣住宿型長照機構的經營痛處。

談及機構住民的高致死率,新冠病毒特性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從結構面分析,關鍵更在於台灣照護資源的脆弱性。這些「超額死亡」是否代表多年積累的債務?

一方面,是隨著高齡化,能參與長照勞動市場的人力,正迅速萎縮,同一時間,台灣依賴的勞動力人口來源,如印尼、越南、泰國的勞動成本也不斷攀升,照護人力的窘迫程度,即使不論疫情因素,在可見的未來,只會有增無減。

另一方面,則是照護體系和家屬的不堪負荷。長照機構中的呼吸照護病房,隨著近年的給付刪減,願意持續提供服務的機構正在減少,業者的退出或轉型,也讓供給和需求的平衡點產生偏移。

也許,台灣不需要設置更多為重度失能安排的機構,而該鼓勵所有民眾為自己的生命當責,在宅終老。

此類機構的萎縮,已是大勢所趨。此刻,更該思考的是,若機構逐漸退場,個人該怎麼為自己或家中長輩,建立起當責的態度;直面終將老化、失能的事實,並開始為老化賦知儲能。

疫情下的長照悲歌,尚缺乏充分的討論,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疫情下的長照悲歌,尚缺乏充分的討論,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學習為自己的生命當責

想像一下,如果因老病不良於行,不論暫時或持續失能,該如何維繫生活品質?使用電動輪椅、關注生活中無障礙設施、熟悉電動床、位移機,這些都是能夠即知即行的方向。當少子高齡化已成現實,唯有通過自我賦能,改善環境,才有機會過上自適的退休生活。

其次,是參與「預立醫療決定」,審慎思索生命的最後一程,縮短臥病時間。「預立醫療決定」是指預先表達,當自己遇到特定臨床狀況時,是否要拒絕維持生命治療的法律程序。這些特定條件,包括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不可逆昏迷等無法治癒的狀況。

預先簽署,是一種對生命當責的態度,不要把困難的決定留給別人,讓家屬糾結於資源配置和放棄與否的兩難,更別讓自己落入求好不能、求死不得且無法表達的僵局。更重要的是,重度失能的病患透過事先的意願,適時對自身生命放手,反能鬆綁醫療資源,進而挽救更多的生命。

希望在疫情的長照悲歌下,社會能重新意識到長照體系的脆弱性,並自這場悲劇中,看見改變的機會。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想打斷疫情傳播鏈,關鍵在居家照護!社區應更加寬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