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問題/中國財政再緊絀也要投資科技業 但大撒幣作法恐難再現

看問題/中國財政再緊絀也要投資科技業 但大撒幣作法恐難再現【圖 / 菱傳媒】
看問題/中國財政再緊絀也要投資科技業 但大撒幣作法恐難再現【圖 / 菱傳媒】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第一任期內大舉推動「中國製造2025」政策迄今。  合成照片取自新華社、中國政府網

(王秋燕/綜合報導)中共二十大前夕以反貪腐之名抓捕「國家大基金」高官,引發外界質疑國家級基金大舉推動科技業發展模式與成效。專家認為,受到燒錢的「動態清零」政策、房地產業景氣低迷、地方政府稅收短少下,中國財政更趨緊絀,但會持續推動國家級基金投資模式,但投資成長幅度將難見到以往榮景。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第一任期間,曾積極推動科技業發展,2015年5月推出「中國製造2025」的產業升級政策,期許2049年前中國能成為製造業超級強國。

要達到這遠大的目標,習近平政府陸續推動成立類似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國家大基金)的國家級投資基金,朝各科技領域找適合企業投放補助款。

「中國製造2025」政策主要瞄準10大領域,從資訊科技、機器人、生物技術和農業機械新能源、航太、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設備等,層面相當廣泛。

《日經亞洲評論》報導引述日本政府報告指出, 2020年「中國製造2025」相關企業的補助款逾1000億人民幣,是2015年的兩倍多。

國際評級公司惠譽(Fitch Ratings)針對近5000家中國上市公司研究報告發現,中國除大舉投資半導體業者中芯國際、東方科技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電動車領域更大規模的投注。

2021年前10大獲得補助金的企業有4家都是汽車業者,第1名是中國最大汽車業者上汽集團,獲得約40.3億人民幣補助款。第4名是電動車大廠比亞迪,長城汽車、江淮汽車分別是第6名、第8名。

比亞迪主要的補助款由兩家工業發展基金挹注;長城汽車多數補助資金來自政府產業政策支持基金,2021補貼款年增73%,是2019年的4倍。

彭博專欄作家任淑莉(Shuli Ren)指出,一旦深入研究中國國家主導的工業模式,會發現每件成功的故事背後,有更多浪費、失信、腐敗醜聞、濫用資本的故事,還有龐大的企業負債。

中國國家級風險基金如「國家大基金」規模儘管龐大,仍需要其他資金一起挹注科技業投資。

問題是,其他資金從哪裡來?任淑莉在專欄文章中指出,主要來源是銀行銷售理財商品,這是一種影子融資形式,另一個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這樣的投資結合方式,讓負債累累的企業能持續借到更多資金。

中國嚴守動態清零疫情管控措施,於各地推動大規模檢測,加上房地產業景氣低迷、爛尾樓停貸風暴燒不完,連帶衝擊地方政府稅收減少、融資能力大減,銀行獲利衰退,河南省等地區甚至爆發銀行存款戶領不到錢事件,都在說明銀行、地方政府未來無法再扮演源源不絕的資金池角色。

惠譽報告也指出,2021年補助款總額約2179.2億人民幣,年減3.2%,是2019年首次見到年減狀況。惠譽預期,2022年國家級風險投資引導的資金投資,包括對戰略性新興領域投資將放緩。

日本研究所中國經濟專家關新一接受《日經亞洲評論》訪問時說: 「地方政府缺乏資金,可預見來自政府補貼款項的成長速度將減緩。」

日本經濟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張宏勇(音譯)認同上述看法,他向《日經亞洲評論》表示,「中國國家級基金未來難見到大手筆分配補助款,要獲得補助款的科技業者的審查也將更具選擇性、更嚴厲。」

相關新聞:新聞眼/「閉門造芯」8年成績慘!5大高官被捕 中共二十大前夕「秋後算帳」

 


菱傳媒原始網址:看問題/中國財政再緊絀也要投資科技業 但大撒幣作法恐難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