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紫尿」 醫師:6大族群好發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正常情況下,人每天平均排尿8次,不知你會不會注意自己尿液的顏色?其實尿液是健康情形的「晴雨表」,我們可以藉由觀察顏色、味道、尿量等來研判自己的健康狀況。尿液五顏六色,其中一種特殊的狀況是「紫尿」,臨床上稱為「紫色尿袋症候群」,醫師表示在6種人身上比較常見。

「紫色尿袋症候群」好發於6種人身上。(圖/台北榮總鳳林分院授權)
「紫色尿袋症候群」好發於6種人身上。(圖/台北榮總鳳林分院授權)

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一般來說,正常的尿液顏色是「清澈透明的淡黃色」,但清晨起床的第一次排尿,顏色通常會比較深;另外,服用藥物或吃過有顏色的食物也可能影響尿液的顏色。

江守山指出,當尿液變成「透明無色」,可能代表水喝太多了;「透明淡黃色」表示身體正常;「深黃色」意味著身體正常,但應該多喝一些水;「琥珀色」則是示警身體水分不足,須立刻喝水;「白色」尿液可能暗示淋巴或腎臟相關疾病,建議就醫;如果解出「深黃褐色」或「茶色」尿液,可能是肝炎、急性腎絲球腎炎等疾病,應儘速就醫;若排出「紅色」(血尿),小心是腎臟病、泌尿系統疾病、尿路感染等。

臨床上也見過有人排出「藍綠色」的尿液,江守山解釋,除了可能肇因於食用過量蘆筍(機率不大),比較多見的原因是服用了止痛劑、潰瘍用藥、抗憂鬱用藥,或本身有家族性高血鈣症。

此外,臨床上也能看到病人的尿袋變紫色,雖然這種情形不常見,還是有個專有名詞描述之:紫色尿袋症候群(Purple urine bag syndrome, PUBS)。衛福部新營醫院指出,在年紀較大的女性、罹患慢性疾病長期臥床者、長期置放尿管者、慢性便秘者、反覆性泌尿道感染者或長期照護機構的住民等族群身上,容易發現紫色尿袋症候群。

紫色尿袋症候群形成的詳細機轉並不清楚,目前較常被提及的理論是色胺基酸(tryptophan)的代謝異常。腎臟科醫師張維文照護線上撰文分析紫色尿袋症候群的成因:尿液在正常情況下會存在細菌,當細菌分泌硫酸酶(sulphatase)或磷酸酶(phosphatase),會將尿中的氧靛基質硫酸鹽(indoxyl sulphate)代謝成氧靛基質(indoxyl);在鹼性環境下,會依所處環境的氧氣是否充足,進一步被分解成藍色的靛青質(indigo)與紅色的靛紅質(indirubin),兩者混合後,就會將尿液染成紫色。

紫色尿袋症候群多發生在長期照護實務中,臨床上較為罕見且盛行率不明,大部分紫色尿袋症候群患者雖無其他症狀,但可能造成照顧者和醫護人員的壓力。新營醫院表示,多數紫色尿袋症候群的病患,並沒有併發尿路感染或敗血症,一般來說無須投藥治療,只要提早更換尿管與尿袋,服用益生菌改變腸道菌叢和便秘情形,保持會陰部清潔,增加飲水量避免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多攝取富含維它命C的食物(例如水果、綠色蔬菜、綠茶、桔子、芭樂、檸檬、番茄等),應可減少紫色尿袋症候群的發生。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別只關注武漢肺炎 醫師示警:流感重症致死率更高!
作息差、壓力大、嗜菸酒 40多歲男「舌頭變黑」宛如煎餅
「柚香券2.0」15日開跑 增至2700多家店鋪可抵用
邱建一開講/故宮文物是誰的?從帝國餘暉下的末代皇帝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