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科技博主:關於元宇宙,你需要知道這些

編者按:元宇宙(Metaverses)這個概念最早源自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的《雪崩》。近來因為號稱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上市又被重新炒了起來。微軟 而Facebook CEO 扎克伯格說元宇宙是這家社交網絡的未來願景更是讓元宇宙的炒作達到了頂點。究竟什麼是元宇宙?元宇宙有什麼特點?現在的元宇宙跟當初的元宇宙有何不同?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進行了自己的解析。原文發表在其個人博客上,標題是:Metaverses

知名科技博主:關於元宇宙,你需要知道這些
知名科技博主:關於元宇宙,你需要知道這些

劃重點:微軟把Azure系列產品看作是一個元宇宙Facebook的未來願景是元宇宙,他們認為元宇宙是移動互聯網的繼承者持久性、同步與實時性、存在感、跨現實等特性定義了元宇宙《雪崩》的元宇宙跟現在定義的元宇宙相比少了兩樣東西:互聯網與壟斷者未來的元宇宙也許是通用的,但不是唯一的

鄭重聲明,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是第一個:2021 年5 月25 日,在微軟Build 開發者大會的主題演講裡面,他把一系列的Azure 產品說成是一個元宇宙(metaverse):

最終,隨著虛擬世界與物理世界融合,由數字孿生、模擬環境以及混合現實組成的元宇宙正在成為一流的平台。有了元宇宙,整個世界都將變成你的應用畫布。借助Azure Digital Twins,你可以使用Azure IoT 對任何資產或場所進行建模,並使數字孿生保持實時更新。Synapse 可跟踪數字孿生的歷史並發現洞察,從而預測未來狀態,借助Azure,你可以開發出不斷學習和改進的自主系統。Power Platform可讓領域專家利用低代碼/無代碼解決方案來擴展數字孿生數據並與之交互。而Mesh 和Hololens 則帶來了實時協作。

“企業元宇宙”(enterprise metaverse)這個詞在一個月後的Microsoft Inspire 銷售團隊主題演講裡面出現,但唯有到了上週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大多數媒體才注意到這一點。像往常一樣,除非Facebook摻和進來,否則沒人關心。

元宇宙的定義

Facebook 的元宇宙出櫃派對是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跟Casey Newton展開的對話。扎克伯格前腳剛在Facebook內部做完演示,後腳就有了這場對話。

Newton:元宇宙是什麼,Facebook 計劃構建這個元宇宙的哪些部分呢?扎克伯格:元宇宙是一個跨越很多公司——可以說跨越了整個行業的願景。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移動互聯網的繼承者。這當然不是任何一家公司能夠做出來的東西,但我認為我們的下一篇章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要開發這個,當然是跟很多其他的公司、創作者和開發者合作,為這個元宇宙的建立做出貢獻。你可以把元宇宙看作是一個 而且你會感覺自己跟其他人在一起,就好像你身處其他地方一樣,那種你在2D app或網頁上未必能體會得到的體驗,比方說跳舞,或各種類型的健身。我想很多人在想到元宇宙的時候,只會想到虛擬現實——虛擬現實當然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顯然是我們投入非常大的一部分,因為這是提供存在的最清晰形式的技術。但元宇宙不僅僅是虛擬現實。我們各個不同的計算平台上都能訪問到這個宇宙:VR、AR,還有PC,以及移動設備和遊戲機。說到這一點,很多人還認為元宇宙主要是跟遊戲有關。我認為娛樂顯然會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不認為元宇宙只跟遊戲有關。我認為這是一個持久的、同步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面我們可以在一起,我認為這跟我們今天看到的社交平台之間的某種混合可能有點類似,但那是一個是你有具體體現的環境。

互聯網與元宇宙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存在”這個概念; Matthew Ball撰寫了大量有關這一概念的文章,其中就包括今年夏天早些時候的總共分為10 部分的《元宇宙入門》(Metaverse Primer)。他在2020 年的時候將元宇宙定義為具備以下七種特質的東西:

持久性同步與實時對並髮用戶沒有任何限制,同時也為每一位用戶提供個人的“存在感”功能完善的經濟體橫跨數字和物理世界、私有與公共網絡/體驗、開放與封閉平台的體驗在每一種體驗裡面都能提供前所未有的數據、數字物品/資產、內容等的互操作性 類似地,給《火箭聯盟》(甚至保時捷網站)設計的汽車放到Roblox裡面也能跑。現在的數字世界基本上就像一個購物中心,每家商店都使用自己的貨幣,需要自己的身份證,有自己的度量單位,比方說鞋子或卡路里,以及不同的著裝規範等。由各種各樣的貢獻者(部分是獨立個體,部分是非正式組織的團體或以商業為中心的企業)創作和運營的“內容”和“經驗”填充

至於“元宇宙”這個詞,那是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1992年的《雪崩》裡面創造的;斯蒂芬森是這麼介紹這個想法的:

阿弘這台電腦的頂部表面光滑而又平坦,只有一隻廣角魚眼鏡頭凸出在外——這是一個拋光的玻璃半球體,覆蓋著淡紫色的光學塗層。每當阿弘使用電腦時,鏡頭便會自動彈出,咔嗒一聲就位……鏡頭可以看到整個宇宙的一半,也就是位於電腦上方的那一半,其中包括阿弘的大部分身體。這樣,它基本上能知道阿弘身處何地,知道他正望向何方……這樣一來,電腦內部就能發出一道細細的光束,可以是任何顏色,通過上方的廣角魚眼鏡頭射到任何方向。電腦中的電子鏡面讓這束光在阿弘的目鏡上來回掃描,很像電視機中的電子束掃過顯像管的內壁。由此形成的圖像就懸在阿弘的雙眼和他所看到的現實世界之間。只要在人的兩隻眼睛前方各自繪出一幅稍有不同的圖像,就能營造出三維效果。再將這幅立體圖像以每秒七十二次的速率進行切換,它便活動起來。當這幅三維動態圖像以兩千乘兩千的像素分辨率呈現出來時,它已經如同肉眼所能識別的任何畫面一樣清晰。而一旦小小的耳機中傳出立體聲數字音響,一連串活動的三維畫面就擁有了完美的逼真配音。

所以說,阿弘並非真正身處此地。實際上,他在一個由電腦生成的世界裡:電腦將這片天地描繪在他的目鏡上,將聲音送入他的耳機中。用行話講,這個虛構的空間叫作「元宇宙」(Metaverse)。阿弘在元宇宙裡消磨了許多時光,讓他可以把「隨你存」中所有的煩心事統統忘掉。

斯蒂芬森的元宇宙具備扎克伯格和Ball強調的眾多特性,包括持久性、同步與實時,以及由各種各樣的貢獻者創作和運營的“內容”和“經驗”填充等;然而,《雪崩》裡面的願景有兩個關鍵差異,從而讓它有著根本的不同。

缺失的互聯網

事實是,跟扎克伯格相反,《雪崩》的元宇宙是虛擬現實;當主角阿弘想要到圖書館查找信息時,他需要戴上護目鏡進入元宇宙(他可以在現實世界中讓圖書館員跟他交談,但只有在建立了他的存在之後)。在元宇宙裡面發生的事情不會影響在現實中發生的事情(《雪崩》是例外——小說的神秘之處就在這)。這一切在書中都說得通,因為互聯網並不存在。

然而,扎克伯格卻是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宣布Facebook的新使命的,所以他才會嘗試把自己的定義擴展成基本上算是互聯網+這樣的東西。畢竟,我們已經可以從任何地方、任何設備連接上互聯網了;互聯網也不僅僅只跟遊戲和娛樂有關,而是觸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誠然,跳舞的還沒多少,直到你記得Epic靠賣能讓你的《堡壘之夜》角色跳舞的表情包就賺了一大筆錢。

從這個角度來看,Facebook 宏大的元宇宙使命聽起來很像是給VR 換了塊牌子。說實話,換塊牌子挺不錯的!長期以來,我一直對Facebook 在VR 上的投資持懷疑態度,但尤其是經過了去年,隨著蘋果在iOS上做出的改變突出了Facebook 的平颱風險,我開始轉為贊同扎克伯格的觀點。對於一家利潤豐厚的公司的投資來說,如果你投的不是可能會成為未來關鍵平台的東西的話,那就太糟糕了。而且,很自然地,Facebook 為VR 開發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在其他地方訪問,不管是AR、移動設備還是你的計算機都可以;Facebook 的目標不是互聯網,而是比互聯網更大的目標。

缺失的壟斷者

就斯蒂芬森而言,他從來都沒想到會出現像Facebook 這樣的公司。來自2017 年《名利場》的採訪: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我們觀察到一件事情很有趣,那就是最初似乎是要把我們團結在一起的那些技術實際上反而讓我們更加疏遠。你認為虛擬現實最終會導致我們在Twitter 和Facebook上面看到的那種政治的兩極分化嗎?好吧,首先,我應該做個完全披露,我完全沒預料到會出現這種情況。甚至幾年前,更不用說25 年前,儘管我意識到了社交媒體泡沫的存在,其實我都領會不到它的重要性,直到2016年11 月8日。所以,我沒有抓住這個。元宇宙的設計就是為了讓這樣的東西只有一個。(記住,那時候還沒有互聯網,是在WWW之前)你得進入元宇宙,你沒法設置自己的元宇宙。

事後看來,這是《雪崩》情節裡面最不切實際的部分。在元宇宙由美國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旗下的全球多媒體協議組(Global Multimedia Protocol Group)管轄;你得通過L·鮑勃·萊夫(L. Bob Rife)的光纖壟斷企業才能訪問。萊夫是小說裡面的反角,他在一艘航母上控制了一個邪教組織,並試圖利用雪崩來破解阿弘等黑客的思想;萊夫卻從來都沒想過要利用自己擁有線路這個優勢,阿弘等人訪問元宇宙都得靠他的線路。

事實上,從Ball 的角度來看,萊夫反而有點像個英雄:他雖然壟斷,但卻不干涉,這不僅為持久性和同步性創造了條件,而且為元宇宙的虛擬經濟創造了條件,因為裡面的各個實體之間具有了完全的互操作性。元宇宙完全就像互聯網那樣: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設立服務器,任何人都可以在元宇宙裡面買

然而,事實上,互聯網的這種願景已經越來越過時:在網上能保有服務器保持意味著要有個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最好的情況下對方會對你進行帶寬限制,最壞的情況下會因為對方隨便哪 最經濟、最安全的解決方案是採用公有云,但這會讓你受制於私人公司的使用條款,違反這些條款你連檢察官、法官和陪審團都見不著。如果你想接觸潛在客戶,情況就更糟了:對全球絕大多數計算設備的訪問都被蘋果和 你當然也可以說,斯蒂芬森自己也沒有看到這一點——但其實他預見了。

《雪崩》的反烏托邦

並不是《雪崩》裡面所有的事件都發生在元宇宙裡面;可以這麼說,史蒂芬森的現實世界要有趣得多。在小說的現實世界裡面,從社區到道路再到執法,幾乎一切都被私有化了;私營公司(包括黑手黨)經營著“特許經營的準國家實體”,這個實體在全國都擁有資產,這些資產還包括了公民身份和特權訪問。比方說,阿弘是“李先生的大香港”(Mr. Lee's Greater Hong Kong,但跟香港這座城市沒關係)的公民。在書有一次他逃到了它的一處房產:

「主角先生,歡迎來到李先生的大香港。」保安系統通過有線廣播揚聲器說道,「同樣歡迎您的客人,YT小姐。」其他出租車停在路邊,擺好了陣勢。其中有幾輛剛才開過了頭,不得不從一兩個街區外倒車回來。吉克們紛紛下車,只聽一扇扇車門像連珠炮般地「砰砰」關上。有些人不在乎這些小事,讓引擎繼續運轉,還大敞著車門。三個吉克慢慢悠悠地走上人行道,查看著釘在鐵蒺藜上的輪胎碎片:長條狀的氯丁橡膠上長出了鋼鐵毛髮和玻璃纖維絲,活像被扯爛的男式假髮。其中一個傢伙手裡拎著一把左輪手槍,槍口朝下指著人行道。另外四個吉克跑來和他們湊在一處。YT數了數,那幫人又多了兩把左輪和一支泵動式霰彈槍。再多來幾個這樣的傢伙,他們就能組織個政府了。那些人小心翼翼地邁過長釘,踏進繁盛茂密的香港特許城邦的停車草坪。剛一落腳,激光束便再次出現。一瞬間,他們滿身都是紅點。隨後,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了。燈光驟然亮起。保安系統要把這些人照得更亮一些。香港特許城邦的各個領地因其停車草坪而赫赫有名——有誰聽說過可以停車的草坪?——同時還有他們的天線,讓領地看上去像航空航天局的研究機構。有些天線直指天空,與衛星交流傳輸訊號;還有些個頭極小,指向地面,對著草坪。這些東西YT不是很懂,其實這些小天線是毫米波雷達收發器。同其他任何雷達一樣,它們擅長探測金屬物體。與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雷達不同的是,它們善於察微辨細。系統的識別能力取決於波長,由於這種雷達的波長約為一毫米,所以它能看到你牙齒裡的金屬填料,看到你匡威高幫運動鞋上的金屬扣眼,看到你李維斯牛仔褲上的鉚釘,還能算出你口袋裡的硬幣加起來有多少錢。識別槍支更加不成問題。這種雷達能探測到槍裡是否裝了子彈,甚至能看出彈藥的種類。這一功能至關重要,因為李先生的大香港的法律規定禁止攜帶槍支。

拿著槍的人被電子狗瞬間解除武裝——記住,這是科幻小說!— 但關鍵是李先生的大香港的規則跟新西西里或梅塔扎尼亞或新南非或納科洛姆比亞的規則不同,儘管它們都存在於名義上的美國(實際的政府只存在於自己的安全飛地)。它們完全就是圍牆花園。

這樣一來,元宇宙實際上是斯蒂芬森反烏托邦的統一力量:在被獨立實體割裂的現實世界之外,只有一個虛擬世界。現實世界是有連接——道路、直升機和飛機都有——但這些連接會受到收費站以及

換句話說,我認為斯蒂芬森讓未來倒退了:在我們的世界裡,仁慈的壟斷者是原子的現實。當然,我們可以建立邊界和私人俱樂部,就像元宇宙有私有財產一樣,但互操作性和共享經濟在現實世界是不可避免的;物理限制是社區。正是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互聯網上,圍牆花園才得以蓬勃發展。Facebook 完全控制了Facebook、蘋果有iOS、谷歌控制了Android等等。是,HTTP、SMTP等協議還在,但這些協議之所以是在有人想到在網上可以賺錢之前形成並非偶然;從第一性原理來看,今天的API本身就內置了商業意圖的。

元宇宙的未來

納德拉是第一個為把元宇宙當作戰略目標背書的科技高管。為什麼我不覺得荒謬?這就是原因。給私人公司建立私有的元宇宙也許是個好生意也說不定,這跟斯蒂芬森的特許經營組織準國家實體(Franchise-Organized Quasi-National Entities)沒有什麼不同,這可以讓規模不大的企業家可以輕鬆建立自己的特許城邦。

Facebook的目標更加大膽:這家公司已經為35 億用戶提供服務,這意味著為半個多的世界創造一個共享的現實的目標是合理的。不過,這個現實可能會跟其他的現實並存,就像Facebook 的app會跟其他的社交網絡並存一樣。這個

我懷疑的是會有一個元宇宙統治所有這一切的想法;我們已經有了,在這種情況下,用William Gibson的話來說,未來就在這裡——只是分佈得不是很均勻。從我的個人經歷說起:二十年來,我的工作和生活主要都是在互聯網上進行的;這是我體驗友誼和社區的地方,是我謀生的地方。在過去這一年半的時間裡,有數以億計的人們加入了我的行列,因為工作的默認地點已經從辦公室切換到網上(這種“在線”主要是在家裡面體驗,但並不意味著家本來就是工作的去處——“在家工作”是用詞不當)。這也是《雪崩》的一個反面,大部分工作都是在現實世界裡,在元宇宙裡面娛樂;工作的未來在線上,而你想要過的生活在於你選擇了哪個現實。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