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失業的「疫」外旅程 真食之道

新冠肺炎確診者康復之後,服務社會的能力是降低,或者,反而更加提升呢?

非營利組織裡,有一位專門服務高齡者的健身教練,確診康復之後,暫時「斜槓」擔任收集剩食的駕駛員,他不但用行動,打破社會上對確診康復者的印象,更目睹物資再運用的過程。

這趟意外旅程,讓他服務的對象更廣,也更懂得珍惜食物,透過分享,讓愛心循環生生不息的道理。

小小隔夜麵包,醜蔬果,能夠發揮多大的功能?一位確診康復後的駕駛員,心裡有了答案。

曾昱翔 :「南機場應該沒有東西回去了,直接出發就可以了,(確診) 喉嚨乾,頭暈,頭痛,流行性感冒的症狀差不多這樣子,現在的話都恢復到以前的身體狀況。」

曾昱翔在南機場的非營利組織,擔任健身教練,一場疫情課程被迫暫停,主管邀請他斜槓任職剩食車的駕駛員。

曾昱翔:「目前也沒有課可以教,可能會有失業的狀況吧,反正做就對了嘛。」

疫情下擔心失業,是民眾心聲的縮影,一句話跨出舒適圈,也開啟另一趟意外旅程。

麵包店還沒開門,百貨公司營業前,他穿越蜿蜒通道,直奔營業後台,才發現剩食高峰期原來跟連假有關。

曾昱翔 :「(民眾)從北部到中南部去玩,總不可能我客人到了麵包店,沒有麵包可以買的東西,他們就會備料,麵包就會導致剩比較多。」

近年來,台灣每年連假共7到8次,加起來20多天,廠商的銷售考量,不無道理,但國外食品業者指出,全球約40%糧食遭浪費,總數高達25億噸,於此同時,卻有人連飽餐一頓都不容易。

曾昱翔:「他們可能是一些弱勢家庭,比較貧窮的部分,或者是說一些獨居老人。」

曾昱翔服務的機構,提供熱食便當和麵包給弱勢民眾,來源就是賣場前一天,或是保存期限內,經過檢視重新包裝,品質沒問題的食品和蔬果。

虞凱惟 主任:「我們有做老人共餐,所以我們可以做生鮮類物資,我們有做食享冰箱,可以免費發放烘焙類產品,也可以交給我們。」

曾昱翔:「 這邊的話就是有一些水果,還有一些青菜,只有這裡而已,其他的部分都是完整的,這些東西捐贈給我們的話,我們就會把一些不適合的一些葉子,我們就會挑起來,剩下的去煮他也是一道菜。」

宮廟民眾:「 都是好的,有新鮮它來這邊,我們包裝好再放冰箱,都有新鮮,一個人來提2-3包才夠吃一個家庭。」

宮廟民眾:「 40個(家庭)到50個左右,有時候我一個人發一包不夠。」

曾昱翔說,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出門購物,剩食增加了,若沒分享給需要的人,只能送進焚化爐燒掉,既浪費又造成環境負擔,幫剩食找出路深具使命感。

「還可以吧,上去然後再滑下來。」

總是停不下來,一個接一個指導長輩,從擔任教練,轉任收集剩食,相同道理是什麼?

曾昱翔:「都是愛心啦!都是可以幫助到很多人。」

問康復者曾昱翔,珍惜食物的意義何在?看著大雨裡有人默默撐傘,騎腳踏車取麵包的這一幕,就是答案。

採訪撰稿 陳宏立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猴痘入侵亞洲!繼新加坡 南韓也+1
猴痘蔓延40多國 台灣列第二類法定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