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北京求穩為先 台灣避免誤判

大陸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利用北京舉辦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紀念活動的機會,對美國釋出友善訊號,希望中美應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雙方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拜登上台後,楊潔篪、王毅屢屢對美發表措辭強硬的談話,解放軍在西太平洋猛秀肌肉,但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等最高領導層卻不斷對美方吹「和風」,這是中共對美國的「兩手策略」嗎?

北京對美釋出友善訊號

台灣過去70多年來見識過太多陸方的「兩手策略」,對北京這一類言行並不陌生。國安局最近研判台海情勢就認為,中共出於建黨百年對內宣傳及對外展現民族自信心的考量,在涉主權、人權議題及外部衝突的態度可能更趨強硬。換言之,蔡政府研判北京在未來一段時期會走強硬路線,「硬施壓」是核心目標,「軟言行」是掩護,台灣只有加強與印太自由民主夥伴的連結,才可共同抵禦來自北京的風險。

若蔡政府堅持這樣的判斷,並以此提出因應策略,未來台海情勢將更加凶險。台灣對中共政局的研判已被歐美戰略界帶偏,以為北京在建黨百年之際,或為鞏固執政正當性,或為論證最高領導人在明年中共二十大繼續連任的合理性,只有透過對外擴展、強硬舉動,甚至不排除製造軍事衝突或安全危機,才能掀起內部的民族主義情緒,並轉化為對執政者的支持。

在此思維下,未來2年台海情勢註定是一顆定時炸彈。美國和台灣、日本等亞太區域國家,將進一步強化軍事戒備以及橫向連結,以防備潛在的軍事衝突。此舉勢必更加挑動北京的敏感神經,認為台灣加緊「倚美拒統」、「挾洋謀獨」,成為對建黨百年和二十大的最大威脅與風險。可以預估大陸對台軍事施壓只會愈來愈強,而西方透過台海、香港、新疆等問題制衡大陸的意願也會愈來愈高。外界原以為台海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會隨著川普下台而降低,但現實卻朝完全相反的方向急轉直下。

其實,北京要的是「穩定」,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不出事」。回顧過去便知,「求穩」歷來都是中共黨代會前一年強調的主軸,因為只有外部環境愈穩定、內部社會愈可控,北京的高層換屆才會愈平穩有序。例如胡錦濤在2011年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就是為了因應十八大前的政經情勢。習近平去年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之論述,並寫進大陸「十四五規畫」,應該都是北京決策層一脈相承的思考。

大陸盼穩定中美關係

大陸經歷去年疫情初期的治理危機,到後來「清零」成功、經濟迅速反彈,再到疫苗全民施打啟動、全球產業鏈更依賴大陸運轉,大陸民眾對中共體制的信任感乃至優越感都大為提升。在北京看來,內部的社會穩定風險已經控制得很好,現在最大的隱憂就來自以美國為首的外部,川普任內的高調抗中更令北京認知:所謂「外部勢力」最擅長的手段,就是透過挑動大陸「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從「內部」瓦解穩定政局。而台灣、香港、新疆等議題,恰好是最令大陸高度緊張、全力確保「不出事」的「敏感點」。

過去幾十年,大陸各方面實力有限,更多以「息事寧人」的心態處理外部事件,能忍則忍、能讓就讓;但今天的大陸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完備的「政策工具箱」來積極、強勢維穩,採取各種辦法將一切不穩定因素「扼殺在萌芽狀態」。但這也不可避免造成「過度防禦」的效應,再加上大陸的硬實力已經升至全球第二,讓外界很難辨識北京的一些行為究竟是「侵略性擴張」,還是「防禦性自保」,歐美政界向來對中共政治一知半解,在冷戰記憶的誘導下,更傾向於從前者出發研擬因應之策。那麼台灣究竟「跟」還是「不跟」,對蔡政府而言更需要慎重選擇。

北京高層希望與美國重回合作之路,應是真心實意而非「兩面手法」,穩定的美中關係符合北京「求穩」的需要。民進黨政府若錯判,和美國愈走愈近,令北京反過來認為台灣是威脅美中關係、大陸政治安全的「不穩定因素」,一旦成為中共二十大前北京「強勢維穩對象」,真正令人窒息的情勢就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