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小米旋風 看見大陸科技市場潛力

旺報【本報訊】 風靡兩岸三地的「小米手機」可說是當紅炸子「機」,短時間內席捲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市占率甚至超越蘋果;日前「紅米機」在台上市,創下一萬台10分鐘內銷售一空的驚人記錄。 據最新統計,2013年小米手機銷售1870萬台,年增160﹪。小米創辦人雷軍喊出2014年銷售量達4000萬台目標,比去年翻一番。陸媒報導稱,雷軍私下表示,2016年小米手機銷售量能衝破上億台,展現出在全球市場上,和蘋果、三星一較高下的雄心壯志。 短短數年內,小米從「零」躍升成大陸手機巨頭,宛如一場傳奇,其成功之道,不僅僅在於「高規格、低價格」的銷售策略,在創意發想上也有不錯的佳績。小米手機的作業系統「MIUI」是以谷歌的Android 介面再深層開發、專為大陸消費者使用習慣所開發的。小米機不論是軟硬體業務,皆由雷軍親自操刀,雷軍因此被封為「中國賈伯斯」。 小米的竄紅,反映了兩個現象。首先,大陸民營的科技產業活力漸增,除智慧型手機,PC、家電、網路等產業發展也蒸蒸日上;聯想、阿里巴巴、騰訊正以品牌之姿攻向全球市場,並展現全力打造品牌的決心。像是聯想巨資請NBA巨星Kobe Bryant作為大陸與東南亞市場的代言人。此等資金實力和氣勢,大多數台灣品牌望塵莫及。 而且,大陸科技產業靠著13億人市場撐腰,規模易迅速壯大,不需達到蘋果「顛覆性創新」的境界,只要在既有的技術和概念上進行「改良式創新」,再走中低價路線,就能快速在大陸市場攻城掠地,賺取驚人報酬與利潤;累積雄厚的資金後,再向全球成熟的市場進軍,這是大陸科技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這種市場特性,非常適合台灣。論技術和創新力,台灣科技品牌絕不是歐美企業的對手。過去宏�靠低端產品在歐美市場東征西討,蘋果推出「顛覆性創新」的iPad後,立刻一敗塗地。 再者,台灣內需市場小,很難支撐企業成為跨國品牌,在成熟市場缺乏競爭力,內需市場又不足的情況下,目標自然鎖定大陸市場,成為不少台灣企業的布局重點。2012年開始,大陸成為宏達電出貨占比最高的地區;華碩2013年大陸店面數成長35%,並持續往三、四線城市邁進。 但大陸科技產業風光的背後,正浮現「大躍進」式擴張導致風險遽增的現象。小米每年消費目標,幾乎比去年高出1倍以上,成長目標倍數逐年攀升。然而,企業規模擴張,產量增大,庫存管理將是嚴酷考驗,若生產鍊又無法跟上擴張的腳步,虧損就會出現。此外,小米機走「高規格、低價格」策略,成本高但售價低,成本隨產量增加水漲船高,利潤就會被嚴重壓縮,這是為何許多輿論質疑小米旋風可能是「曇花一現」的原因。 除小米外,為了迎接4G時代,中移動計畫在2014年底前TD-LTE基地站要超過50萬個。按目前進度,中移動至少還需新建36萬個基地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同樣是「大躍進」思維下的產物。大陸企業因盲目擴張由盛轉衰的案例不勝枚舉,哲學家黑格爾說:「人類是不會從歷史中記取教訓」,大陸科技產業是否會在狂歡盛宴後曲終人散?值得觀察。 風險和商機一體兩面,大陸消費者對科技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未來還會越來越旺,台灣各界不能輕忽這股蓄勢待發的驚人能量。大陸市場是台灣品牌做大做強不可缺席的舞台,台灣企業管理經驗豐富,可以與大陸高科技產業創造優勢互補機會。我們期待兩岸《服貿協議》、《貨貿協議》盡快上路後,讓更多台灣企業善用大陸市場大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