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三件事 台灣防疫光環蒙塵

新冠肺炎防疫有成的台灣醫療,近日接連發生幾個負面事件,「超前部署」美譽大受折損。衛福部若耽溺於「防疫典範」的國際讚譽而矜功自伐、不務正業,全球正面臨第二波疫情肆虐,萬一國境失守,不但國人健康、生命安全與經濟發展將受打擊,醫療形象也會破功,衛福部還能不戰戰兢兢、臨深履薄專心防疫任務嗎?

出了狀況的防疫醫療事件,包括檢體混淆烏龍、流感疫苗規畫不當引爆民怨,以及出境被他國檢出確診、衛福部回應無方等。三件事件都引起社會不安與專家學者的批評,衛福部和陳時中部長的光環因而受損。其實台灣防疫光環應是民眾、業界和醫療人員共同的功勞;但因衛福部獨攬電視露臉機會,加上國家宣傳機器全力啟動,光環幾乎全被衛福部高層獨攬。這幾個後續事件卻讓社會逐漸看清,衛福部其實沒那麼厲害;衛福部若不能認清事實、痛定思痛,則台灣醫療很快就會被打出原形,防疫典範就只是幸運和謬譽罷了。

流感疫苗未能超前部署

首先,新冠肺炎篩檢的檢體混淆,是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都不會犯下的錯誤,而竟然會在台灣發生,顯示所謂的標準作業流程(SOP),經常只是應付環境或上級要求的表面功夫而已。當工作人員的條件不夠、訓練不足、排班不良、負荷過重、要求嚴苛、待遇偏低等因素發生之時,原來的SOP經常被拋到九霄雲外,能不出事完全只是幸運,當運氣無法持續時自然就會出事。而大部分的出事,可能都會大事變小、小事化無;偏偏這次出的是大事,加上陸方來訊要求詳查,才能被確認出了嚴重狀況。它有如冰山一角,反映類似狀況可能不少;幸好不是確診者被檢驗為陰性,否則豈不到處染疫給其他無辜者,釀成了大禍?

其次是流感疫苗的施打亂象。它至少呈現兩個問題:一是民眾施打疫苗的需求被嚴重低估,二是衛福部對民眾缺乏同理心。今年因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對民眾產生心理影響,會想藉由施打流感疫苗,避免同時感染新冠肺炎所產生的嚴重後果,因此對流感疫苗的需求必然大幅提高。衛福部對此居然未能超前部署,僅提供和去年相同數量的600萬劑,疫苗開打才3天就已用掉126萬劑,各地人潮湧現,供不應求,對基層行政人員抱怨連連。直到南韓傳出不少施打流感疫苗後死亡的相關案例,且國內亦傳出施打疫苗後死亡的案例,引發民眾疑慮後,疫苗需求才大幅減少,挽救了衛福部規畫不當的亂象。

然而,新加坡政府在南韓出事之後,立刻停用和南韓死亡案例有關的賽諾菲(Sanofi)生產之疫苗,並和南韓聯繫以取得詳情。但我國疾管署卻以國內尚無和疫苗直接相關死亡案例而堅持繼續施打,包括同樣由賽諾菲生產之疫苗,理由是台灣的疫苗屬於不同批次。其實,從台、星兩地的這項決策,即可看出新加坡才是「超前部署」──星國認為既然同一家藥廠產品已顯示具有風險,那就先暫停施打,等真相確定之後再做定奪較為妥適。但衛福部卻認為只要沒有出事,就可以讓民眾冒風險繼續施打,難道是我國民眾生命較不值錢?

台灣輸出多起確診案例

其三,台灣出國民眾在疫情期間,前後被日、法、港、泰、菲以及大陸等地檢出多起確診案例,不少國人擔心國內已有社區感染,需要普篩來消弭無症狀傳染的疫情;連原先對於和台灣組成「旅遊泡泡」深感興趣的帛琉,也因這種狀況而取消構想,讓不少期待出國旅遊的國人扼腕。但衛福部仍然不動如山,堅持是這些鄰國的篩檢有問題,台灣民眾的確診應該是「偽陽性」,就是拒絕逐步進行社區普篩來消弭國人的擔心,以及外國對台灣疫情控制是否良好的疑慮,也導致各國規畫中的「旅遊泡泡」迄今都排除台灣,台灣可能因無法加入國際間即將成形的旅遊泡泡,而導致不小的經濟損失。

衛福部可能是為了極小化防疫支出而拒絕普篩,但難道不能從一些高風險的社區開始施作,看看結果如何再進一步規畫?這種極可能「因小失大」的作為,很難說是一個具有「超前部署」思維的部會吧?

我們絕非唱衰台灣,只是秉諸媒體言責,請衛福部展現出「超前部署」應有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