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九二共識依舊是改善兩岸關係的關鍵

 

一九九三年四月兩岸海基會、海協會舉行「辜汪會談」。(取自海基會網站)
一九九三年四月兩岸海基會、海協會舉行「辜汪會談」。(取自海基會網站)

今年是九二共識三十週年,中國大陸高調舉辦一系列的活動,以彰顯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的定錨作用;民進黨政府則全盤否認,強調「歷史已翻過九二共識的一頁」。兩相對照,可以明顯看出雙方對此的立場截然不同。到底九二共識的來龍去脈為何?發揮過什麼作用?未來九二共識有沒有繼續存在的價值?

一九九二年十月台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在香港會談,協商有關兩岸文書查證之協議,由於「一個中國原則」雙方各有堅持,遲遲無法達成協議;其後多次函電往返,經陸委會授權海基會,我方提議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最終獲得海協會同意。

當時我方的具體表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而陸方表述的要點則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這兩個表述就是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的基本內容。

平心而論,「九二共識」是二000年四月陸委會主委蘇起卸任之前所創造的名詞,在此之前並不曾出現在兩岸官方文書。儘管如此,一九九二年雙方確實針對「一個中國」達成原則性的共識,只是因為政治情勢變遷,此後的兩岸當局對此態度不同;但無論如何,這是個客觀事實,既無法抹煞,也不容否認。

事實上,不只台灣因為政黨輪替,官方對九二共識的立場有所改變;即使是中國大陸,在不同的階段對九二共識也有不同的態度。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兩岸都展現希望改善關係的意願,也做出必要的妥協,這就促成一九九三年四月的「辜汪會談」。

大陸對台灣主張的「一個分裂的中國」,兩岸處於分裂分治的狀態,是相互對等的政治實體,雖然始終不接受,但對台灣堅持「一個中國的涵義,兩岸認知不同」,也採取默認;一九九五年八月,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首度使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大陸方面也沒有否認;直到李登輝訪問康乃爾大學與飛彈危機後,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大陸才首次否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存在。一九九九年七月,李登輝提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無異否定「一個中國」原則,雙方共識的基礎蕩然無存。

此後,陳水扁上台,一度表達「新政府願意接受先前兩會達成的共識」,但被蔡英文當主委的陸委會否定後,終其任期非但再也未提「一個中國」原則,甚至還提出「一邊一國」的主張。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陸方面逐漸體會國家統一絕非一蹴可幾,在兩岸之間政治矛盾一時難以解決的現實下,保持模糊空間的「九二共識」,既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也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因此二00八年三月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小布希電話會談時,就期盼兩岸應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磋商和談判,二0一二年並將「九二共識」寫入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這幾年來,大陸當局更不斷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性。

顯而易見,九二共識不是單純的名詞術語,也不是文字遊戲,與其將其視為緊箍咒,不如把它當作安全閥。因為不管喜歡或討厭,它就是改善兩岸關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