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加速內需轉型升級 台灣小吃也能行銷全球

新冠肺炎疫情從去年初爆發以來,百行百業逐漸凋零,特別是內需產業,更是面臨經營絕境,根據最近統計,實施無薪假企業共有三千四百多家,受影響最深產業莫過於住宿餐飲業,總共一萬三千一百多人放無薪假,其次為支援服務業,總共將近八千五百人,所謂支援服務業,其中九成為旅行社。

看到這些「慘業」的光景,就知道大疫之下,內需產業嚴重蕭條,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但業者被淘汰之後,勞工也會跟著失業,整個暴露出「惡性循環」的難解問題,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說,防疫與經濟必須達到平衡,民眾的生活才能盡快恢復過來,也因此,防疫當下也應顧及經濟發展。

只是孰輕孰重,很難一條線畫出來,舉例來說,最近新北市幼兒園爆發群聚感染,新北市宣布禁止餐館內用,但台北市就不跟隨禁用腳步,大台北地區為一日生活圈,一邊禁止另一邊不禁止,這就是防疫與經濟孰輕孰重問題所在,防疫重一點,餐飲業者哀哀叫,經濟多一點,又怕成為防疫破口!

除了兼顧防疫措施,建議政府想方設法加速業者「轉型升級」,這樣才能走出一片生機,例如餐飲業轉型賣加工食品,台灣有許多知名小吃,包括蚵仔麵線、臭豆腐、肉圓、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肉粽、碗稞、甜不辣、筒仔米糕、鹽酥雞等,將這些台灣小吃轉型成「微波食品」,只要加熱就能熟食。

這部分已有業者在做,口味也獲得民眾好評,但未考慮海外消費市場,口味再好也只有台灣民眾接受,政府應該輔導業者,整合所有小型業者成為一個大型業者,整合後製造出「外國人口味」的台灣小吃,這樣就能行銷世界各國,動一動腦筋,什麼都能賣,政府要做的就是幫助「轉型升級」,其他像是大飯店轉型商辦大樓,旅行社可以做深度旅遊等,動一動腦筋,什麼都能做,但需要政府出面紓困、輔導、整合,才能把經濟規模做大做好,再創一次台灣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