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動員來的民眾不代表民氣

││戒嚴時期黨外演講會可吸引龐大的群眾,報禁解除後,隨時可獲得資訊,民眾對演講會興趣缺缺,動員才會有聽眾。

鴻海企業前董事長郭台銘為了爭取國民黨的徵召,成為下一屆的總統候選人,從四月中起,不斷的透過拜廟、參訪、座談等方式,對外宣揚其參選總統的政策及理念。雖然他提出的一些議題,如一縣市一核電廠、八萬機器人戰八萬解放軍等口號,乍聽之下很有創意,但因為實務上有極大困難,而被政論節目引為笑柄。因為支持度已有起色,郭董進一步的在南部各地舉辦造勢活動,希望產生如韓國瑜五年前九合一選舉所帶起的風潮。 第一場在鳳山的造勢活動,果然吸引萬人參加,成功營造第一場造勢的聲勢。但是媒體傳出,這場造勢活動已動員燁聯集團鋼鐵公司員工,使得郭台銘是否具備足夠聲望,參與總統選舉,亦受到外界關注。事實上,四年前韓國瑜與郭董在競爭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時,韓國瑜是透過凱達格蘭大道的造勢活動,帶出選舉的熱潮,讓郭董知難而退,從好不容易創造出國民黨榮譽黨員身分退出國民黨。如今,在侯友誼尚未正式公開要參選總統之際,郭台銘企圖藉造勢拉高支持度,明顯參考韓國瑜模式。但是韓國瑜本身就有一群「韓粉」追逐著他,願意追隨郭董的「郭粉」不多,只好動員企業人脈,凸顯輸人不輸陣的聲勢。

事實上,台灣自從解除報禁以後,民眾對選舉的群眾造勢大會已興趣缺缺,藍綠造勢場合的群眾大都靠動員而來。只要看造勢會場附近遊覽車停車場就可以一目瞭然。但即使是動員,能量也能看出候選人的魅力與選民的熱情。尤其在離選舉日還有很長的時間,在沒有重大事件的刺激下,要吸引萬人以上群眾參加,困難度很高。如果沒有足夠魅力與影響力,或公司團體的施壓,假日選擇旅遊、看電視的員工,絕對比到造勢現場曬太陽、淋雨的多。

就郭董目的而言,他希望在一個月之內,追趕上侯友宜的民調,使自己成為被國民黨徵召的候選人。但在國民黨所公布的決定人選標準中,強調將尊重且參考所有科學數據、民眾意見以及重要意見領袖,包括立委、縣市長或各界好友等,匯集大家的意見決定;爾後提出一些質化的標準,如耐打度等,都讓外界質疑國民黨是否已經決定在五月十七日徵召侯友宜,郭董所做的一切,可能都會白費工夫。

根據參加造勢的員工爆料指出,燁聯鋼鐵公司要求員工下班或假日參與國民黨的選舉造勢活動,已非第一次,公司也沒有額外給予走路工津貼。如果沒有參加,公司會在同儕間製造壓力,年終考績也會受影響。因此,許多人是為了工作及飯碗而參加造勢,並非真心支持候選人。即使如此,郭董已無退路,就算沒有被徵召,郭董在各種民調數據上,不能太難看,以建構雖敗猶榮的感覺,現在更要努力衝支持率及網路聲量。

國民黨的遊戲規則並不明確,但必須在選民面前完成一場看似公正的初選競爭,再以足夠的理由,勸退第二名,以免產生投入他黨參選的後遺症。在沒有任何政黨奧援下,郭董能夠找出一萬名群眾參加造勢,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去計較這些群眾是否動員而來,意義其實不大,因為關鍵在這些動員而來的群眾,真的會投郭台銘或是國民黨的候選人嗎?動員而來的民意雖能撐出大的造勢場面,增強參選到底的自信心,但這些坐在場下搖旗吶喊的人頭能否轉為支持自己的選票,其實候選人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