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灣人均所得追趕南韓,落隊的人呢?

繼主計總處之後,中央銀行也於日前調高今、明兩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呈現出令人欣喜的一面;但是,根據兩大人力銀行調查,今年上班族年終獎金創下多年來新低,卻又讓人嗨不起來。再進一步觀察,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難謂雨露均霑,甚至所得分配趨向惡化,長此以往,終非台灣人民之福,甚至反對台灣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近年來台灣經濟K型成長的態勢更加明顯,新冠肺炎疫情更像放大鏡般地把K型映照得更為明顯:高科技電子產業、金融業高唱凱歌,運輸倉儲業、住宿及餐飲業被打趴到地上。兩家人力銀行的年終獎金調查也顯示,外銷產業、資訊科技喜上眉梢,住宿餐飲等民生服務業面露憂容。一個台灣,冷暖溫差不容小覷。

上班族薪資冷暖有別,但放眼國際社會,台灣上班族享有的經濟成長果實也矮人一截。就台灣內部來看,一九九七年台灣受僱員工報酬占GDP的比重為百分之四十九點九,之後滑落到二○一○年的四十三點九九;雖然二○一九年回升到百分之四十六點零三,但去年又掉回百分之四十四點九八。雖然蔡總統常謂台灣經濟成長是亞洲四小龍之首,但太多上班族卻未能感同身受。

再跟國際社會比較,「亞洲四小龍之首」的氣會更短。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顯示,受僱員工報酬占GDP比重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經濟體比比皆是,日本、俄羅斯、西班牙、南非、瑞典介於百分之五十至五十五,葡萄牙、荷蘭、挪威、英國、法國、拉脫維亞、冰島、丹麥介於百分之五十五至六十,瑞士甚至超過百分之六十。雖說台灣經濟起飛之後上班族薪資提高許多,但分享經濟成長果實的比重總是被一個天花板壓著,台灣始終也沒能把受薪階級的收入推上經濟先進國家的行列。

就總體來看,台灣上班族在分享整個經濟成長大餅時,能分配到的比重已屬偏低;上班族當中的各行各業在分享上班族能分食到的經濟成長大餅時,又呈K型狀態。台灣八百多萬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當中,有人吃了一次癟,有人雙重吃癟;由此來看,近年來台灣「所得收入者十等分位組分界點」中最低者與最高者的差距倍數,從二○一二年的四點四八倍躥升到去年的四點八八倍,也就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了。

較低收入者已默默承受這些委屈,偏偏造化繼續弄人,今年物價成長率都「出乎」政府部門意料之外的高。從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觀察,今年十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百分之一點九一,但是對於可支配所得最低百分之二十的家庭而言,卻是百分之一點九四;尤其,就全體家庭而言,食物類價格的年增率是百分之二點二九,對可支配所得最低百分之二十的家庭卻是百分之二點七二。換句話說,越是低收入的家庭,感受食物類價格上漲的壓力越是沉重。

前幾個月,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鮑爾談到通膨問題時,總說這是「暫時性」現象,但是日前他改口說通膨已變得更加持久,台灣是否也注意到物價上漲成為長期問題的可能性?或許,收入較低者可以對短期物價上漲抱持撐一下就過的想望,但如果物價上漲變成長期呢?再進一步想,當有些人預期台灣人均所得明年或二○二五年可望追上南韓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擔心台灣內部落隊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