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灣的長期經濟政策何在?

工商時報【本報訊】 今年以來台灣經濟表現不如預期,首季經濟成長率僅原先預測的一半,加以景氣續亮黃藍燈,四月份出口衰退,鄰國又爭相以匯率貶值來提振出口,業界忽而有台幣貶值的呼聲,忽而有廢證所稅的建言,忽而有振興股市及刺激消費的要求。江內閣在各方要求下,已然方寸大亂。 面對這些建議,起初執政當局猶有立場,但在業界呼聲愈來愈大,內閣的態度就愈來愈搖擺。匯率的升貶本應交給央行決定,但馬英九總統在聽完業界建議後,竟表示會向央行反映「適當匯率」的問題;而近半年來亞洲主要股市除日本表現特別好,台灣、南韓、香港、上海、新加坡情況相似,以上周五收盤價與去年底相比,台股上揚7.5%,仍略優於上海的-0.1%、南韓的-2.6%、香港的2.9%,但各界卻以台股表現不佳而倡議廢證所稅,是以近日政府立場也開始動搖。面對紛至沓來的建言,江內閣決定於近期研提「短期振興經濟措施」。我們認為執政者固然要重視民意,斟酌適度採行短期對策,但更不能漠視國家長期實力的建構。 這十多年來,不論誰執政,我們的內閣似乎只會提短期振興方案,看到景氣趨緩、亮出藍燈,就開始研擬擴大內需、振興股市、提振房市、刺激消費等方案,從過去八一○○台灣啟動、五年五千億直到四年五千億等特別預算案,皆是著力於短期救急。至於長期願景,如昔日的綠色矽島,近期的黃金十年,雖名稱響亮,惟長篇大論終究不切實際,內閣全數時間幾乎都投入短期振興方案,無瑕顧及長期的經濟體質改善,是以十多年來台灣經濟體質越來越弱。也正由於體質愈弱,更禁不起國際景氣風吹草動。今天台灣外貿、消費不振,這本是長期的體質問題,卻被誤診為短期的景氣問題,如此而欲以這些振興方案提升台灣的經濟實力,豈非緣木求魚? 現在台灣出口不振,產業體質不佳是根本原因,這當然是長期的問題,但近日卻被簡化成匯率升貶的問題。回顧1986年起新台幣對美元匯率三年內由40升值至28,惟這三年台灣出口成長率依序是29.7%、34.7%、13.0%,新台幣升值並未讓台灣出口表現轉差。這說明影響一國出口競爭力,在匯率之外,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眾多因素裡自然以產業體質最為關鍵。 台灣今天出口不佳雖有短期的國際景氣因素,更有長期的產業體質問題。要分辨是短期或長期並不難:一、兩年的出口不如人是短期問題,但如果是十年、二十年由領先而至落後,那當然是長期問題。我們就拿台灣與南韓比較,台灣在1993年的出口是851億美元,還領先南韓的822億美元,但2012年台灣出口3,011億美元而南韓出口已高達5,478億美元,台灣出口在全球排名退至第十七,而南韓升至全球第七。這樣的出口情勢變化還是匯率問題嗎?還能靠貶值來解決嗎?當然不能。這是產業結構及體質的問題,不從長期面來因應,台灣只會愈輸愈慘。 日前政府完成五年一次的工商普查,從這次普查我們可以發現,台灣在民國100年底的產業實際運用資產,較95年底僅成長28.4%,這個成長率為歷次普查最低。過去每五年的成長率總還有四成、六成,從未像近五年這麼低,這顯示近年企業擴充資本的意願趨於保守。試想,企業擴充資本如此保守,我們如何期待產值擴大?產值不擴大,我們如何期待出口大幅成長?這樣的長期體質問題不改善,就算台幣匯率盡情的貶,甚至超越日圓貶幅,在安倍經濟學上加碼,夫復何用? 台灣這些年政府的經濟政策流於即興式的短期表演,輿論也多以短期的表現相責,整個社會難以理性、深入探討長期的經濟發展,這是台灣今天經濟不振的根本原因。這種即興的思維,來得快去得快,偶然看到泰國醫療觀光有成,心響往之,但五分鐘熱度一過即杳無音訊;又看到韓流風靡亞洲,新加坡觀光賭場獲利,遂有發展影視、博弈的倡議,但很快又石沉大海,無人聞問。政府施政全無長期的藍圖,卻經常在全球景氣波動、紛紜的議論中擺盪,內閣沒有方向,企業自然怯於投資。五年一次的工商普查,證明五年來台灣的資本存量成長趨緩、附加價值快速下滑、資本生產力下降、企業利潤率下滑,看到這些指標就可以明白近年來台股何以會難有好的表現,而這豈能全數歸諸於證所稅的開徵?台灣經濟體質若不改善,僅以停徵證所稅就想解決台灣資本市場的困境,這豈非天方夜譚? 我們認為,台灣今天的經濟有太多的問題,民眾對政府有諸多的怨言,然而出口不振、生產趨緩、股市疲弱、薪資下滑,皆是長期經濟體質不佳所致,而內閣卻每每欲以短期振興方案試圖解決之,過去如此,於今亦然。再不揚棄這類選舉政治下的施政思維,台灣經濟就將在一次次的振興方案中,一年年持續向下沉淪,亞洲四小龍之末恐怕不會是沉淪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