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工作再設計 提升高齡人口勞參率

根據內政部一項統計顯示,臺灣截至二○二二年底,已有嘉義縣、臺北市、南投縣及雲林縣等四縣市提前達到「超高齡社會」的標準,即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二十%。國發會曾預估,臺灣將於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在此人口發展趨勢下,政府如何透過「制度與工作重新設計」,善用這些高齡人口,增加其勞參率,使之有機會貢獻所長,考驗政府與民間企業的智慧。

去年七月一項統計顯示,我國四十五歲以上「中高齡及高齡」人口十年來總計增加一百九十八萬餘人,但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勞動力參與率卻降至四十四點九八%,相較十年前下降零點六一%,二○二一年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勞參率,也僅較二○一九年增加零點零二%,仍遠低於南韓、新加坡、日本及美國等主要國家。其中六十五歲以上高齡勞工差距最大,我國六十五歲以上高齡勞工勞參率僅九點二%,但南韓、新加坡、日本及美國則分別有三十六點三%、三十二點九%、廿五點六%及十八點九%。

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加上通膨、物價上漲,若銀髮族沒有後代可幫其養老,加上儲蓄或退休金準備不足,難道不能自食其力養活自己?但此時這些高齡者問題面對的上班制度,通常是「朝九晚五」或「朝九晚六」,以高齡者的體力情況,每天或許只能工作四至六小時,並無法與青壯年人口體力相提並論,許多銀髮族因此無奈被迫放棄自己專業,選擇改做勞力工作或直接退休,類此工作設計,對高齡人口的勞動力運用,仍有改進的空間。

以休假制度設計,目前我國上班族休假大多是週休二日,若政府機關聘用高齡人口納入勞動力,需考慮銀髮族就醫需求,於休假部分建議設計一定彈性,例如可研議週休三至四日或彈性休平常日的可能性,以滿足其就醫需求,而薪資的給予則建議按其專業能力及貢獻度而定。

日本也面臨高齡、少子化問題,老年人口增加,造成醫療、照護費用大幅支出,形成很大的財政負擔。而日本政府作法,近年除積極推出獎勵生育政策、鼓勵老人二次就業,未來還打算改善薪資體系,打造終身勞動,讓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制度,使其仍能活躍於職場,並將僱用年齡提高至六十五歲以上,盼能同時兼重原本勞動人口與高齡人口,建構一個「共生且複合型社會」,此作法可適度增加高齡人口的勞參率,值得我國政府相關單位參考。

許多高齡人口本身仍具有自己專業技術,若能由政府相關部門帶動,設計出「適合高齡人口體力、專長,亦能發揮所長的工作」,一方面可延緩退休年齡,增加高齡人口勞參率;這些高齡人口還有機會將其本身工作經驗分享給年輕一輩,達到經驗傳承目的,並可降低身體退化速度與健保負擔,呼籲政府單位化危機為轉機,透過工作再設計,適度增加高齡人口的勞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