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打造臺灣成寵物友善國家

臺灣對流浪犬零撲殺後,如何提升寵物與流浪犬生活品質與福祉,正考驗執政者的承擔與智慧。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寧可養寵物也不生小孩,凸顯政府相關政策與法令要與時俱進,在學校與社區推廣生命教育也刻不容緩,以期能減少棄養、虐待、環境不友善等不當對待寵物事件發生。

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統計資料顯示,臺灣截至二○二二年底,犬貓合計登記數量,總計已達二百二十二萬隻,其中狗有一百四十萬隻、貓有八十二萬隻;單單台北市的狗與貓總計有二十一萬隻。

台北市長蔣萬安於去年選前,曾提出與毛小孩相關的政見,其在政見上所列出的「推廣動物保險」,作法究竟是為保險業者增加這項保單業績?還是真正想減輕飼主長期醫療負擔,受到許多寵物飼主高度關注。若是後者,建議何不由台北市開風氣之先,直接推動「寵物健康保險」,讓其他縣市可視各自情況比照辦理,如此對寵物的照顧,豈不更為全面?有了寵物健康保險,寵物一旦生病,飼主都樂於帶寵物就醫,連帶也少了過重的醫療負擔,寵物自然更為健康,這將是在國際間進步城市或進步國家的重要指標之一。

只要有養過狗的人,相信都可以瞭解「狗最喜歡的就是人」,因此將狗長期關籠,狗的脾氣絕對不會好,生活品質也最差。因此政府對流浪動物的收容品質該有所改善,不可長期視而不見,建議學習先進國家作法,將收容環境打造成乾淨漂亮的社區,狗生活其中既有部分室內空間,也可到室外空間呼吸到新鮮空氣與曬太陽,民眾假日可前往參觀,對提升被領養的機率相信大有助益。

台南市府幾年前曾推動「將流浪犬訓練為工作犬」,陸續訓練出果園防疫犬、校園犬、波麗士犬、環保犬、巡守犬、畜牧犬等,像這樣讓狗與人親近,並賦予特定任務,可謂人與狗互相陪伴的正向政策,建議其他縣市政府可進一步效法與學習。

另,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可培訓一批專業人員,將流浪犬訓練成「陪伴犬」,待犬隻個性穩定後,再由這些專業人員與志工陪同下,安排前往老人安養院、視障或收容弱勢等機構進行類似「狗醫生」關懷活動,如此不但流浪狗有機會走出狗籠,身體更為健康,更發揮陪伴功能,實際撫慰這些老人家孤單的心靈,可謂一舉兩得。

臺灣幾年前對流浪犬零撲殺後,對於如何提升寵物與流浪犬的生活品質與福祉,在在考驗執政者的承擔與智慧,唯有地方首長與動保主管機關帶頭用心做,一方面建立寵物健保制度,讓寵物更為健康,飼主負擔減輕,另一方面設計規劃出更寬廣、乾淨的收容空間,同時培育專業訓犬師,使流浪犬搖身一變成為各種工作犬,或陪伴老人與弱勢的陪伴犬,才有助臺灣朝向寵物友善的進步國家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