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水資源有效利用 仰賴全體國民意識提升

台灣水庫多數枯竭見底,台中、苗栗面臨供五停二的限水政策,美容美髮業叫苦連天、夜市小吃攤生存受限。明明國人從小接觸教科書便知台灣地形難以儲水,然而多年以來,民眾對於缺水的認知仍然不足,才會發生即將限水,卻有學生在畢業典禮時用水槍在校園內肆意玩耍。在用水毫無障礙的當下,我們甚少檢視自己的用水環境是否足以面對乾旱。

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一年比一年劇烈。台灣夏季增長、冬季縮短,極端高溫和低溫與強降雨的頻率變得越來越頻繁,在最近一兩年當中,民眾對於氣候不穩定應相當有感,而今年則面臨五十六年以來最大乾旱,未來這種「有雨則淹、無雨則旱」的日子,恐怕要成為常態。

中研院曾發表一份北部乾旱研究計畫的成果,未來在二○四○年至二○六○年北部春季乾旱發生的頻率會愈來愈高,河川流量會減少,對公共用水也會有很大影響。

台北市和高雄市則是從二○一○年就參與英國碳揭露計畫(CDP),每年重新檢視氣候變遷的風險以及思考應對方式,例如北市提出災害警示系統與綠屋頂等政策。

二○一九年經濟部也曾提出板新供水改善計畫,從相對充裕的翡翠水庫輸送民生用水到板橋、新莊、桃園甚至新竹,讓「雙北共飲翡翠水」。除此之外,北市自來水管線積極換修,漏水率已逐年降至十一點九百分比,每日約可減少四十九萬噸的漏水量,並設有智慧水表計畫,四十六處緊急維生給水站、一百二十四校「災時供水站」、七十三處防災地下水井等備援水源。

檢視台灣各地的水情,西半部除了台北和基隆之外,屏東縣則是南部唯一水情亮藍燈的縣市,為因應林邊地層下陷等問題,屏東縣政府打造全亞洲,也是全台第一座地下水人工湖,吸納林邊溪的伏流水而不直接流入大海,讓地底變成「水銀行」,每年可補注五千三百萬噸的水,不僅改善沿海地層下陷,還有防洪及解決缺水的功能。

在極端氣候挑戰下,北市和屏縣面臨乾旱卻無需限水,歸功於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對於水資源較為重視的相關政策,其他縣市也正積極提出對策,受到人工湖的成功案例影響,或許以後台灣不只一座。未來不論是汛期或是旱期,水資源的處理勢必將成為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