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深層民意將在2022算總帳

「民意如流水」是政黨與政治人物經常用來自我警惕或解嘲的一句話,從2016年民進黨大勝到2018年大敗、從2018年國民黨大勝到2020年大敗,甚至對比2008年與2016年兩次政黨輪替,民意確實如流水,既能載舟也能覆舟,而且變得很快。但客觀來說,這句話只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民意其實分成兩個結構,一是淺層結構,另外一個是深層結構,淺層民意變動快速,尤其近年政治經濟環境急遽變化,加上手機上網與自媒體發達,淺層民意變動更快,卻忽略深層民意,及其對政治發展的制約,因而政治判斷往往失準。

從長期趨勢來看,過去10多年以來,台灣民意的變化其實並不算大,穩定的藍綠兩大黨政治,以及維持兩岸現狀的目標。如果單純審視台灣社會對兩岸的看法,橫貫的主軸更不會是藍綠或是統獨,而是追求和平的願景。台灣戰略學會日前公布的民調便佐證這樣的趨勢,指出高達90.4%的民眾認為「和平相處」才是最適合描述兩岸關係願景的關鍵字,而「停止交流」與「對抗衝撞」分別僅4.4%和2.6%。

民進黨仇中牌開始失靈

從這個數據來看,將蔡英文817萬票解釋為民意希望兩岸走向衝突,事實上是錯誤的。這也是蔡賴配雖然獲得到57%得票率,但政大選研中心調查數據,統獨立場裡偏向台獨的比例,僅有1/3左右,與蔡的得票率有多達3成的落差。因為台灣的主流民意是追求和平,台獨的戰爭風險太大,民眾非常謹慎。

進一步來說,從9成追求和平的民意來看,更可大膽推測,包括許多主張台獨的人都不希望兩岸衝突。也就是說,無論藍綠、統獨如何變化,台灣最深層,最主流的民意,就是兩岸和平。

更出乎許多人意料的,倘若以大數據來檢視「民進黨」,從蔡英文在2019年6月獲得初選提名,到2020年1月勝選的半年期間,民進黨的關鍵字排行裡,兩岸因素並非名列前茅,「滲透」排在第15位,「兩岸」落在第53位,其餘皆是國內政治的標籤。如果把時間段放到蔡520就任後至今,兩岸因素更是幾乎消失,「瘦肉精」跟「中天」才是緊密關聯的關鍵字。

從此來看,無論是台灣戰略協會的民調數據,或是大數據趨勢都顯示,即使民進黨不斷透過國家機器,散播仇中、恐中情緒,對台灣民意結構的影響卻很有限。縱然修訂國安五法、《反滲透法》企圖恫嚇兩岸交流,將異議者打成中共同路人,與對岸交流就是賣台、害台。然而根據台灣戰略協會的民調,仍有81.4%的民眾贊成兩岸人民多交流往來,只有13.2%的人不贊成,可以知道,綠營的做法不只不符主流民意,更未改變台灣民意結構。

兩岸追求和平及更深化的交流,是台灣的結構與20多年來數以萬計兩岸人民的共同成果,以形成民意深層結構,這不是三言兩語,更不是民進黨一時大內宣的意識型態操弄就能改變的。台獨跨不過的終究是台灣民心的防線,這是民進黨必須接受的事實。

蔡總統再無連任包袱,應可擺脫激進獨派的箝制。她在國慶演說曾說,在對等尊嚴之下,願意與北京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但截至目前為止,卻仍止於空話。從萊豬到關中天,反中親美一直是蔡政府運作的脈絡,加倍上演以國家安全為理由,恣意把反對者打成賣台的醜陋戲碼。但除了民進黨自己製作的民調外,包括親綠機構所委託,所有民調都顯示,多數民意反對萊豬進口,也反對中天關台,已經可以看出,民進黨的仇中牌開始失靈。

反萊豬戰爭還沒有結束

民意反彈是蔡總統開始要面對的事實,也可能是台灣的轉機。中共五中全會定調2035年前仍是大陸戰略機遇期,對外關係重回和平與發展主調,對台政策強調融合發展,要在福建建立兩岸經濟融合區,用經濟力量吸住台灣,兩岸戰爭風險與和平發展將並存。拜登政府對外政策會以制衡俄羅斯為優先,在中政策會揚棄川普政府打台灣牌刺激大陸的做法,中美關係將會調整,台美關係也會改變。

立法院即將表決開放萊豬進口相關行政命令,民進黨背離多數民意,決定採取一致性投票強行過關,不過,這不表示反萊豬戰爭結束,台灣深層民意將在2022年展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