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蔡政府應審慎回應美國老鷹法案的影響

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十五日通過「確保美國全球領導力與國際參與」的抗中草案,目的是希望能強化美國在政治、外交、軍事及科技等多領域實力,以因應中國大陸的挑戰。參議院六月初曾通過也是為了抗衡中共而提出的「美國創新暨競爭法」草案,由於兩法草案版本內容差異頗大,還有待兩院協商討論。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眾議院十五日通過的法案草案簡稱「老鷹法案」,還將多部友台法案包裹在內,像是擴大美台經貿關係、我國駐美代表處更名、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社會,還強調聯合國對中國的承認並不涉台灣等。倘若這些法案最後被參眾兩院表決通過、並經由拜登總統簽署成正式法律,確實是兩國斷交以後的最大突破,其外交意涵更是溢於言表。

這是美國國會再次展現力挺台灣的友好行動,我國朝野政黨當然樂觀其成,更希望台美的實質往來能進一步深化。然而,期待歸期待,我國還是必須正視國際現實對台美雙邊關係的制約,尤其現在拜登政府有意改善當前明顯緊繃的美陸關係,台灣實在沒有過於樂觀的本錢。

誠如許多觀察家所言,在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都有防堵中共勢力擴張的共識下,國會通過挺台法案其實不足為奇,因為許多友台議員希望利用立法來強化雙邊實質往來;只不過「挺台」與「反中」之間能否取得平衡,或台灣如何不被這股抗中浪潮淹沒,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重點。

美國雖有自己的「一中政策」,只接受「台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卻從未公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台灣的主權,確實是我方得以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維繫實質往來的關鍵。倘若此時能順利將我國「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算是在非官方關係的一大進展,所以民進黨立院黨團才會呼籲拜登政府能有善意回應。只不過,既然只是國會意見,最後還是只能看白宮及國務院是否願意冒著與北京撕破臉的政治風險,我方不該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在眾院外委會進行討論時,兩黨眾議員就曾為了台灣駐美人員能否展示主權象徵符號、將AIT駐台北處長改為「代表」及從美國對台承諾的段落移除「美中三公報」文字進行激烈辯論,反對者甚至認為這些做法含有「危險元素」,最後這三項提案以些微差距被否決。很顯然,由於事涉敏感,多數眾議員不認為這種條款真的有利於台灣,倒不如提升雙邊實質互動才較為實際。

從此一過程來看,眾院外委會是希望以最短時間迅速通過友台法案,而且不願橫生意外,以逐步建構台美交流模式,進而深化雙方各層面的實質往來,避免因敏感政治因素而得不償失。

民進黨一直以「我朋友的敵人就是敵人」的想法處理兩岸關係,甚至有打仇陸牌就有選票的認知,導致兩岸關係急速倒退,也因此產生詭異的矛盾現象:各國無不擔憂台海擦槍走火,民進黨卻以刺激中共為樂。不僅如此,民進黨還玩弄抹紅在野黨的政治把戲,目的不外是營造台灣社會全面仇陸的政治氛圍,使得主張兩岸應和平共處的聲音因畏懼網軍非理性群攻而降低聲量,實在不利於台灣的民主政治及兩岸關係長遠利益。

拜登政府已選擇與中共進行長期競爭,台美陸三邊關係定將進入難以預料的盤整期,台灣該如何趨吉避凶,就看主政者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