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8400億元防疫紓困預算真花在刀口上?

從口罩到快篩等防疫物資,都爆出供給不足。(資料照)
從口罩到快篩等防疫物資,都爆出供給不足。(資料照)

二十七日正當立法院同意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施行期間延長一年之際,赫然發現八千四百億元的防疫及紓困特別預算,至今執行僅約百分之八十五,剩餘將近一千三百餘億元。這充分顯現政府紓困從預算編列到執行都出了問題,花了幾千億的錢,防疫物資卻無法及時供應,一些迫切需要救助的民眾跟產業也未得到紓困,反而令人質疑少數「綠友友」廠商從中獲利。

因應疫情需要,在朝野共識下,行政院於前年二月編列六百億元特別預算,四月追加一千五百億元,九月再通過第二次追加預算二千一百億元;去年疫情擴大,又追加一千六百億元,合計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八千三百九十四億元。

就事論事,疫情發展既難完全控制,預算頻頻追加原本也無可厚非。但政府從編列預算開始,就出現一大堆問題,舉例來說,農委會把應該用年度預算辦理的「全國炒飯比賽委外計畫」編入紓困特別預算,而且和前身碗粿比賽這幾年都由同一家公司得標。類似的,交通部原本就編列觀光宣傳項目的年度預算,卻又從紓困特別預算中砸下九千萬元製作「虛擬線上觀光」。這些都讓人懷疑其中有無蹊蹺?

更可議的是,真正需要紓困的民眾和企業往往沒能及時得到救助,反而一再傳出跟綠營關係密切的企業,分食防疫紓困特別預算,高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種遭疑為「綠友友」猛賺防疫財的情況,不只輿論一再抨擊,就連民進黨立委高嘉瑜也曾痛批「政策不食人間煙火,最基層需要幫忙的人完全被漏掉,紓困沒有雨露均霑,獨厚特定財團和企業」。中間有無官商勾結、利益輸送?自然啟人疑竇。

另外,由於政策上振興往往先於紓困,使得急需資金度過困境的企業,很可能在還未振興之前就已歇業。以觀光業者為例,疫情肆虐期間,既沒有遊客,業者自然收入銳減,最需要的就是資金周轉,而中央政府提出的卻是振興為主,根本就搞錯了方向。這不僅使紓困成效大打折扣,也讓許多被迫關門企業的員工飽受失業之苦。

更讓人氣結的是,政府一再標榜「超前部署」,但是防疫物資的供應完全跟不上疫情的發展,特別預算中明明編列一千四百六十六億元可用於購買防疫物資,但是民眾最需要的防疫物資,卻始終沒能及時供應。

最明顯的就是,前年口罩一罩難求,民眾大排長龍搶購;去年疫情爆發,國內疫苗卻寥寥無幾,有很長的時間是仰賴民間和外國政府捐贈;今年的快篩試劑也同樣出現配給不足,民眾搶購人潮。再加上治療藥物和病床短缺,醫護人力吃緊,在在證明政府既沒有搞清防疫的輕重緩急,也沒有完備周全的計畫。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居然還大言不慚「預算都有用在刀口上,只是時程的快慢而已」。試問,最需要的時候卻總是缺乏,難道這就是「預算都有用在刀口上」嗎?

平心而論,行政院在編列紓困特別預算之初,就是急就章,並未充分考慮實際需求與疫情發展,各部會也只是儘量扯些相關科目要錢。這或許是缺乏經驗、緊急應變所致,但疫情持續至今將近兩年半,國外又有諸多經驗可以借鏡,政府的紓困措施卻荒腔走板,明明還有一千三百多億剩餘,卻又要增加預算,好像只要花錢就能紓困。果真如此,問題怎麼還會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