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政策易給難收 讓大數據說話

桃園市升格後承接各鄉鎮市的免費樂活巴士,每年斥資2.7億元,但繞的路線宛如蜘蛛網,使用率低落,常有空車或只有小貓2、3隻的情況。(蔡依珍攝)
桃園市升格後承接各鄉鎮市的免費樂活巴士,每年斥資2.7億元,但繞的路線宛如蜘蛛網,使用率低落,常有空車或只有小貓2、3隻的情況。(蔡依珍攝)

升格前民選的各鄉鎮市首長在政治考量下全面開設免費巴士,雖多方討好,使用率卻低落,免費樂活巴士常有空車或小貓2、3隻的情況,交通局今年趁疫情搭乘人數銳減時全面裁撤和轉型,但就像福利政策「發得出去收不回來」,不時有民代反彈,交通局應緊握大數據勇往直前,若怕得罪又走回頭路,桃園交通只會原地踏步。

升格後市府每年斥資2.7億元,承接過去各鄉鎮市公所開設的免費樂活巴士,但部分路線重疊度高,搭乘人次少,運量低迷,甚至有路線平均每人搭乘成本達500元,直接補助搭計程車還更省錢,也形成左手打右手一邊補助免費巴士、一邊補貼虧損收費公車的怪現象。

疫情衝擊,免費樂活巴士整體載客量減少逾3成,交通局順勢啟動檢討裁撤,拿出蒐集2年的大數據,一口氣裁撤24條有替代路網、重疊度逾7成、人次少的免費巴士,但卻引爆不分藍綠民代反彈,交通局緊急宣布延後實施,並啟動替代路線才平息紛爭。

免費公車轉型勢在必行,才能減少市府財政負荷,但也要顧慮陣痛期民眾的心聲,提前預告、多加宣傳,並輔導轉搭替代路線,地方民代也該理性看待,輔以大數據當潤滑劑說服民眾,避免淪為民粹阻礙桃園客運正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