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大修正,那檔基金跌逾 50%...現在該買基金還是 ETF?蕭碧燕解答!

大修正後空手者摩拳擦掌,投資美股該買基金還是 ETF?

多數投資人知道並接受美股長期走勢向上,套牢者期待短痛長樂,空手者摩拳擦掌,想趁低檔買進,而最困擾投資人的問題是標的與費用,到底該怎麼看待與評估?

綜觀去(2022)年美股的表現,標普 500 指數全年跌幅近 2 成,波段跌幅最高逾 25%。若是在 2021 年高點就買進美股的投資人,不但歷經了去年全年的劇烈震盪,部分基金或個股跌幅更逾 5 成,持有者心痛,空手者心喜,接下來的 2 個問題,就是這樣來的。

第一個問題是空手投資人想趁美股大修正後買進,但不知道該買美股 ETF 還是買美股基金?我認為多數人會有這個問題,來自 2 大癥結,一是基金費用較高,另一個是以為買 ETF 可以不用定期看績效。

績效已反映內扣費用,基金手續費多低於 ETF

先來看費用,最常被提到的是 ETF 的經理費(有些稱管理費)可能是基金的一半或更少,但我看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績效要好,績效不好,經理費很低,也是沒有用。

此外,費用有外加與內含兩種。因內含費用已經被淨值扣掉,應以績效來看,換句話說,投資人只能看外加的費用,這主要是手續費。而若以手續費來看,現在買基金很多手續費都是 0 元,ETF 手續費其實沒有比較便宜。

至於買了 ETF 之後,不用再定期關注績效表現,這點要看是買哪一種 ETF。若投資人是買進且長期持有美股大盤型 ETF,目的是只想賺跟大盤一樣的績效,可以買了就不管。其他種類的 ETF,跟主動式基金一樣要定期追蹤
績效。

再次提醒,ETF 是基金的一種,把 ETF 拿來跟基金一起比時,挑選的原則是先比績效,然後看個人投資的目的來選擇匹配的標的,最後才是看外加費用的高低。

了解基金投資風格,才不會被績效嚇到

接下來回答「美股基金破底再破底,該怎麼辦」的問題,我以台灣投資人買很多的一檔美國股票型基金為例,很多人買進之前並不清楚它的投資標的多屬新創科技,具有暴漲暴跌的特性,去年科技股大修正,這檔基金更大跌逾 50%,驚嚇到不少投資人。

根據我對這檔基金的了解,既然投資的標的具有暴漲暴跌的特性,再加上基金團隊表示投資操作是以 10 年來規劃,並深信 5 年以後就會大爆發,若投資人能接受這樣的投資邏輯就可以趁現在低接。

空手低接或想要在低檔加碼的投資人,雖等待的過程較先前高檔買進者較不痛苦,但是要很清楚它還在底部,可能不會太快上來。

至於已經在高檔買進或持續定期定額的投資人,若無法接受暴漲暴跌,建議現在就停止投資,把資金投入你更了解、放心的基金。

從很多人問這檔基金要不要繼續持有,可以看出投資人是糊里糊塗投資它後,再回過頭來勉強自己接受它,違背了先了解它(風險屬性)、接受它,再投資它的做法,才會這麼慌、這麼累。

蕭碧燕叮嚀:上半年波動持續劇烈

就目前各項經濟數據來看,顯示股市正處於空頭的最末段。今年開始裁員、倒閉等消息會不斷,加上企業在第一季陸續公布去年財報,多數財報表現可能不如預期,市場氣氛與投資人心情將大受影響。建議投資人用以下 2 點因應:

  1. 效法巴菲特「別人恐懼我貪婪」的思維與行動。

  2. 要有心裡準備接受上半年的劇烈波動。當不確定因素漸趨平靜(但不必真的消失),這個市場才會真正落底。預期下半年會比上半年好。

本文精采內容來自2023年2月號《Money錢》,掌握最新投資理財資訊,請鎖定 2023年4月號《Money錢》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