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陽》黑貓中隊始末——閱左化鵬兄「殞落的雄鷹」一文有感

程富陽》黑貓中隊始末——閱左化鵬兄「殞落的雄鷹」一文有感
程富陽》黑貓中隊始末——閱左化鵬兄「殞落的雄鷹」一文有感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前中央社資深特派記者左化鵬兄以Line電知,他日前同時接到兩則有關「黑貓」的訊息;卻竟是一驚一悵,一喜一悲;驚喜的是,突接到筆者以「黑貓宅急便」給他快遞了個人近作《富陽隨筆》一書;悲悵的是,他接到遠在美國加州,曾經是中華民國空軍第一批六名赴美受訓的U2飛行員之一,也是「黑貓中隊」前中隊大隊長王太佑溘然長逝的不幸訃聞。

左兄引以為喜的,自然只是為給後進一個深切的鼓勵,而吹拂一束絢麗而閃的陽春;但他悲的,則是為一隻殞落的雄鷹,一位折翼的軍魂,更是為一個註定飛逝的時代而悲。他喜的,只是對生者一個剎那喜樂的凡間際遇;而悲的,卻是對亡者一份永難挽回無常的悵然,這兩者當然不成比例,但卻常常在時代的每個角落同時發生。

用「恰似飛鴻踏雪泥」的漠視態度,對待曾經為時代付出生命的勇者,正是讓歷史淪落為「壞壁無由見舊題」的滄桑與無奈;化鵬兄用《殞落的雄鷹》一文,以深邃的文字,來緬懷與追憶那一段國際冷戰中,海峽兩岸的爾虞我詐,兵鋒相對;並藉飛行員王太佑一生數度服務於黑貓中隊的幽光隧道,以闡訴那段中華空軍健兒為國犧牲的悲歡歲月,除冀望執拾那段「往日崎嶇還記否?」置身國家患難的情義,更企圖喚醒那段「路長人困蹇驢嘶!」幾漸被遺棄美中台間如敝履的歷史記憶。

在上個世紀的5、60年代,正是國共內戰後,雙方處於「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處境,卻正是這種狀況,提供了美國以飛行科技航空器U2偵照機支援中華民國的契機,讓台灣的空軍成為當時「咨爾多士,為美前鋒」的時代背景。

1960年,本在台灣35中隊的另一位飛行員陳懷生少校,正與一組機員奉派於駐韓美軍烏山空軍基地受訓,當時他已先行接獲國內命令,告知他返國後將加入一新的飛行單位,以執行特殊任務。他就以基地裡的官兵俱樂部「Black Cat Lounge」之名,為U-2偵察機設計了一個黑貓圖案,並事先特地訂作了一批標有黑貓圖案的夾克,這也是爾後35中隊被稱為「黑貓中隊」的原委。

等他們回國後的1961年1月,美國首架U-2C型戰略偵察機及美國中情局G特遣隊,與H特遣隊已經在等待他們一起進駐空軍桃園基地,並開始了逾12年為美國擔任偵查大陸各種軍事偵察的任務。

1962年1月13日,穿著黑貓制服的陳懷生少校即成功駕駛U-2C型偵察機,開啟了巡航偵察大陸地區的首航,卻不幸隨即於當年9月9日駕機偵察大陸江西地區,遭中共解放軍擊落身亡;然而,死亡的紀錄只是這項艱鉅飛行任務的起點,而非終點。

這項偵察任務持續進行,直到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對中共承諾停止在中國大陸的偵察任務;最後在1974年11月1日解編撤銷中華民國「空軍氣象偵察研究組」,第35中隊黑貓中隊戰略偵察任務方才正式劃下句點。

從1962年到1974年之間,黑貓中隊共建訓了28位飛行員,並執行220次高空戰略偵察任務,最終整個換裝訓練及作戰任務期間,共損失了16架U-2偵察機,10名機員殉職,2員被俘,只有16員功成身退。

但這段歷史卻因美國70年代初越戰的失敗,而把60至70年代原以嚇阻為中心思想的「靈活反應戰略」(Flexible response strategy),轉為整個70年代包含尼克森、福特及卡特總統的「和解戰略」(Reconciliation strategy),不但在1972年由尼克森與中共簽訂了「上海公報」,確定了美國迄今「一個中國」的政策,更由卡特總統接續於1979年與中共建交,讓台灣完全棄守攻勢作戰,而轉為徹底的島嶼防衛作戰態勢。

基此,這段美台軍事聯合對抗中共的黑貓偵察行動,在那個正追求美中契合的年代裡,遂成了一段不堪回首的遺恨,成了一段註定被封塵的軍事秘密,而台灣這一批最優秀的空軍飛行員;犧牲的,被埋骨歸葬於無名的僻壤鄉土之下;倖存的,則大都被美國CIA接送往美國,埋名隱匿於遙遠的域外之地;他們的故事,直到多年後,才被重新挖掘,他們英勇的愛國事蹟才被人再度津津樂道。

如今,昔日「黑貓中隊」英靈幾近凋盡,英勇的故事也正被無情的時間,與殘酷的政治現實所沖刷與淡化;而台灣新的世代,知道更多有關「黑貓」的訊息,似乎只是「宅急便」這種快速與便捷的輸運科技,對上個世紀兩岸經歷那種「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的無畏軍魂氣魄,恐無心多想。

難怪,在看遍上個世紀整個60到80年代兩岸對抗,及上世紀最後20年兩岸和解與交流,卻在21世紀的今日,竟再度重睹兩岸重返昔日冷戰情境的前中央資深特派記者左化鵬兄,在同一天接到兩個「黑貓」的訊息之際,要為一件「黑貓快遞」而心生巧合懷想,會為一奠「黑貓訃聞」而觸情撰文;我在想,他寫的不僅是為在遠方的亡者而悼,也應是為將逝去的一段時代與歷史而悼!

作者為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王太佑二子王言仲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