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選後政局 建立憲政慣例

中國時報【楊毅╱選戰觀察】 多數黨組閣議題,每每在選前被翻出,背後都有其政治算計。面臨第三次政黨輪替來臨,國民黨近日再拋多數黨組閣話題,想下猛藥召喚深藍鐵桿歸隊投票。然多數黨組閣有其嚴肅憲政意涵,真能如此廉價淪為「催票機」?藍綠都應從建立憲政慣例、安定選後政局,在政權移交過渡期不讓國家空轉等高度來思考。 國民黨2000年敗選後,隔年立委選舉前,時任黨祕書長林豐正就曾提選後「國民合作」3條件,其中包括由國會多數黨或多數政黨聯盟組閣。當時扁不接受,邱義仁還留下「除非總統是瘋子,否則不可能提名立法院不能接受的行政院長」經典名言。 2007年,馬英九通過國民黨全代會提名參選總統後,也曾宣示,將遵守憲法雙首長制精神,由多數黨組閣,若民進黨拿下國會多數,將任命民進黨人擔任行政院長,發揮「藍綠共治」精神。 這次總統大選,藍綠勝負態勢大致底定。近日藍營內部又傳出選後多數黨組閣聲浪,欲打制衡牌、危機牌,強力鞏固基本盤。 從憲政高度思考,對藍營來說,一旦總統、立委雙輸,2月新國會成立後,馬政府將立刻淪為少數政府,陷入當年扁執政「朝小野大」,施政寸步難行窘境。 若馬仍不願交出組閣權,執意任命新揆,國民黨在國會成在野黨,立法、行政權監督制衡互動,恐出現角色錯亂情形。 尤其,國民黨若選後氣若游絲,黨爭欲來,倘若馬交由多數黨組閣,一方面不必背負「看守政府」,導致國家空轉惡名,進而在政權移交過渡期穩定政局;另方面,也能展現政治家風範,取得建立憲政慣例的歷史定位。 只不過,小英是否接球?雙英如何協調、畫分權責?台灣的政治文化、民主素養,能否前進到類似法國密特朗執政時期「左右共治」模式,還有待考驗。 歸根結柢,當初藍綠民粹操作、選票考量下,促成總統立委併選,卻未嚴肅思考背後造成的憲政運作問題,才種下惡果。 面對長達4個月的憲政空窗期,藍綠能否放下恩怨,建立聯合共治憲政慣例,為台灣開創新局,正考驗雙方領導人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