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污致肺癌金屬從哪來? 研究指向高雄、嘉義、台北

空氣中可能夾帶致肺癌金屬元素,國內首度有研究點名需要關切的污染來源,台北交通排放也在列。(陳弘璋攝影)
空氣中可能夾帶致肺癌金屬元素,國內首度有研究點名需要關切的污染來源,台北交通排放也在列。(陳弘璋攝影)

我國細懸浮微粒PM2.5年均濃度逐年改善,但濃度低不必然傷害較小,還得同時考慮顆粒的成分與毒性。今年問世的一篇本土研究首度分析PM2.5夾帶的、可能增加肺癌風險的金屬濃度,並且推估其污染源頭貢獻程度。

這份研究顯示,近幾年台灣空氣中的肺癌相關金屬並未超過國際認定的致癌風險,但有些貢獻來源已接近警戒值。研究團隊點名,當前最需改善的標的是高雄的鐵礦與鋼鐵工廠,其次依序是嘉義鄰近區域或上風處的燃煤電廠、鍋爐與鋼鐵冶煉,及台北交通排放。

「要優先降低有害健康的物質,比較有效益,」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裕政等人本於這樣的初衷,開始分析生活四周可能危害健康的金屬物質,這回以含有與肺癌相關金屬的PM2.5作為研究標的。

2016~2018年間,他們在都市(台北)、郊區(嘉義)、鄉村(花蓮)與工業區(高雄),每3天測量1次在地PM 2.5夾帶的、可能增加罹患肺癌風險的金屬物質濃度,參考美國環保署基於動物試驗或流行病學研究的致癌斜率換算成致癌風險值,接著對照是否符合致癌風險範圍10-4~10-6。

這些金屬元素本身猶如「指紋」,是可以辨識源頭的—有的經常來自鋼鐵冶煉業、有的是使用燃煤的發電廠或使用工業鍋爐的工廠、有的是汽機車排放、或是海鹽或塵土,正因此,研究團隊能推估國內各個污染源對致癌風險的貢獻程度。相關結果於今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環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目前看起來南部大氣中金屬最危險的污染源就是高雄的煉鋼廠,」陳裕政說,雖然研究顯示所有被鑑別的污染源所排放金屬帶來的致癌風險未超過10-4~10-6,但有的在紅色警戒區—高雄的鐵礦與鋼鐵工廠帶來的鉻、鎳、鉛、錳,其濃度與毒性都相對高,是政府最需要優先控制的元素。

此外,高雄地區使用燃煤、燃油的工廠與交通排放,嘉義一帶的鋼鐵、冶煉業、燃煤鍋爐與交通排放,台北的交通排放以及花蓮的焚化爐、水泥窯燃燒排放等,均被點名為次要的控制標的。

PM2.5來自哪裡?環保署委託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李崇德等人執行「細懸浮微粒化學成分監測及分析計劃」,2020年的報告指出,相對於工業排放,斗六以北地區的移動污染源在PM2.5濃度佔率逐年上升,斗六以南仍以在地工業鍋爐與衍生污染物影響較大,因此,建議政府訂定區域性的污染管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