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友台遭中國經貿脅迫 打造歐美科技經貿供應鏈是時候

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去年11月掛牌運作後,中國對立國加大經貿脅迫。學者認為,中國試圖「隔山打牛」示警中東歐,建議建構以歐美民主為陣線,納入經貿科技供應鏈抗衡。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2021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掛牌運作,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在今年1月4日表示,同意我方以「台灣」為名設處是個錯誤;但立國外長隨即表示,讓台灣人使用對自己的稱呼「不是錯誤」,一國竟不同調,顯示立陶宛快頂不過中國施壓?

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張孟仁接受央廣「兩岸ING」節目專訪時分析,立場親美的無黨籍總統和總理關係可能欠佳,趁執政黨民意支持度下滑,見縫插針試圖扳倒總理。也包括中國經濟脅迫升級立陶宛已奏效,經跨國公司與本國企業聯手施壓總統,急欲想修補和北京的關係。同時,眼見立陶宛經濟勢頭不太妙,想抬高價碼索取和美國、北約市場或安全的保證,甚至獲歐盟市場或安全的保障。

中國經貿脅迫隔山打牛 台灣拉人投資立陶宛幫忙

立陶宛人口280萬,出口3.57億美元的貨物到中國,其中以穀類為大宗;從中國進口13億美元的貨物,主要為電器產品。該國產品出口到中國僅占1%~2%,為何中國卻極力壓迫不放手?張孟仁說,很多歐盟觀察家及學者認為,中國把和立陶宛的關係「歐洲化」了,將其當成一試驗場所,若經濟脅迫可成功,未來如有其它歐盟成員國想挑戰中國的權威,便可泡製同樣的方式,凸顯中國長臂的本事,可隔山打牛。即便和我貿易量不大,仍可透過跨國公司去制裁。

近來,立陶宛蘭姆酒及奶水遭中國拒收,最後由台灣廠商相挺買下;國發會也將設立2億美元的「台灣中東歐投資基金」,及10億美金融資基金,促進台灣及立陶宛廠商的產業合作及投資,初步規劃以科技領域產業優先。

張孟仁認為,台灣與其思考是否要加碼,建議應拉入其它國家來幫忙,如日本積極投資布局波羅的海三國及中東歐國家,而歐盟則規劃2030年半導體生產比例達20%~30%,此為台灣的產業強項,也是可合作的對象。

民主分野  歐美科技經貿供應鏈抗衡中國

主持人詹婉如問及中國以商業利益做為外交利器,其它國家只能坐以待斃?他指關鍵在於美國和歐盟的支持力度。雖然歐盟日前做出「反脅迫工具」措施等許多重要決策,但要通過恐曠日廢時。而歐盟外長會議14日也將討論如何因應中國對立陶宛等國的施壓。

張孟仁說,中東歐國家基於安全考量向來立場親美,未來可能進入中美強迫其選邊。而立陶宛情況可能讓他們有所忌諱,跟進目前歐盟模式,既保持良好關係,也在經濟上獲利,外交上不完全跟著美國,亦步亦趨。

他表示,未來整個競逐將形成以民主價值區分敵我的態勢,歐盟已提出「全球門戶」,似有意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美國一定會邀請歐洲國家加入聯盟,藉由科技及經貿打造一個民主的供應鏈,讓其它國家可在歐美供應鏈下代工生產。

詳細訪談內容,請收聽1月14日播出的 兩岸ING」節目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歐盟將討論中國施壓立陶宛 德國外長籲團結對外
立陶宛稱小米手機內建審查功能 德國:查無實據
跟立陶宛站在一起 外交部籲共同向中國霸凌作為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