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傾中而政治反中是會翻車的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民進黨政府執政近五年來最顯眼的兩岸關係成績,是經濟傾中加速發展,到了積重難返程度。但是,政治上卻將反中路線推到極致,不斷加力勒馬前進。經濟猛踩油門向左奔進,政治卻加足馬力向右馳騁,拉動一車的兩匹馬背道而馳,結果必然是輕則失去平衡,重則車子翻覆。

鳳梨出口大陸暫停事件就是馬車失衡的一個表徵。台灣鳳梨被陸方「多次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是千真萬確的,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大陸官方基於厚待台灣農民的政治善意,過去不做處置,現在不願再寬貸,用意是給反中親美的民進黨政府出狀況,當然也不排除是對於台灣經濟上大賺大陸錢而政治上猛拆大陸台不滿,而採取一系列制裁措施的起手式。

如果北京對台灣水果的打壓是有計畫的政治操作,農民固然首當其衝,難免有苦頭吃,但因產值低,對台灣經濟影響不大,至於對台灣的政治衝擊卻是沉重的。北京究竟為何要針對台灣鳳梨或後續可能的水果下重手呢?有些人認為可能是北京「窮台」政策的啟動,有人認為這是教訓民進黨政府,在台灣對大陸經濟依賴程度不斷向歷史高點攀升的情況下,大陸要讓台灣明瞭所能運用的籌碼多得很,包括ECFA存廢問題,除非台灣政府反中親美路線改弦更張,否則將迫使台灣政府面對兩岸關係持續惡化致使經濟火災不斷發生的災難。火苗已從鳳梨田燃起。

當台灣上下為鳳梨之災暴怒慌亂之際,不妨回顧2010年中共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於台灣產品問題講的一席話。他說要充分考慮兩岸經濟規模和市場條件的不同,關心台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民眾的利益,特别要照顧台灣農民的利益,因為「我們是兄弟,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問題總會可以解決的。」出自左傳的「懿親」意指關係最近的親戚。只過十年,現在兩岸關係還是「懿親」嗎?大陸還把台灣當「兄弟」嗎?至少官方對官方的立場不是如此,反而相視如寇仇。

看到台灣慌成一團,大陸官民不乏以命中台灣要害竊喜。鷹派《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幸災樂禍地指出,如果這麼點事,台灣都「驚恐萬狀」的話,民進黨當局還逞什麼能?大陸真想搞台灣經濟的話,「辦法可多了去」。如果不以人廢言,他的話倒也值得台灣警惕。

「破罐破摔」是不是已經成為大陸官民對於台灣的最新態度與作法?這次以「科學舉措」為包裝突襲台灣鳳梨,前年8月、去年4月陸方同樣以突襲式政令暫停陸客自由行、陸生赴台的官方表述,可以清楚發現,這些產品與交流映照出了兩岸關係對台灣的重要性,尤其是農漁產品需要大陸市場是無法替代的事實。他們心中想的無非是:大陸可以收發自如,台灣就看著辦吧!誰教你占了便宜還賣乖?

近五年來,民進黨政府熱切唱和美國川普政府的遏制中國政策與印太戰略,甚至採取北京所指的「聯美抗陸」政策,不惜成為美中博弈大局中的美國馬前卒,另外在文化、歷史、教育各領域則大搞「去中國化」。然而,官方主導的上層日益去「中國化」的同時,民間體現的下層建築卻是愈益「去中國」化,兩「化」分道揚鑣。依大陸海關總署最新統計,去年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高達一四○五點二億美元。依我方財政部統計,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也有八六六點七三億美元,台灣已成大陸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地。

在台灣政治與軍事越來越依賴美國的同時,對大陸的經貿依賴程度卻越來越高,這種「政經分離」政策能夠行穩致遠嗎?大陸官方是不會長期容忍的,而且經過新冠病情的肆虐,目前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在美國還是絆腳石,在中國卻已是墊腳石,積極開創疫後經濟的躍進似發展。由於經濟上越來越有底氣,而且自忖台灣對其依賴日甚,可以掌握的反制籌碼越來越多。

未來北京對於台灣可能使出的殺手鐧,除了軍事、外交、政治之外,就是啟動經貿施壓。台灣如果不能看到中國越來越強勁的經濟成長力道,已在世界上日益拔高,將來可能還有更大苦頭吃。事實上,中國的經貿實力正在快速登頂中,從關鍵性的研發來看,2009年大陸研發經費即超越日本,成為僅次美國的研發投入大國,而在1991至2020年的三十年間,大陸的研發經費支出增加了172倍。根據官方數據,嚴峻疫情下,2020年大陸研發經費支出達到歷史高點,為二點四四兆人民幣,較上年增長10.3%,占GDP總值的2.4%。可以預見,為了突破美國科技封鎖,未來大陸必將持續透過購併取得在大陸台廠的技術與人才,同時透過政策優惠,持續鼓勵台灣特定產業赴陸投資或是在陸擴大投資。另一方面,在深化進口替代、產業自主創新的經濟大戰略下,中國大陸必然透過RCEP、中歐投資協定等區域經貿整合優勢以及龐大的內需市場潛力,增加磁吸台灣企業的動能。台灣官方倡言的「去中國化」與「脫鉤」如何能實現?恐怕連避免越陷越深都做不到。台灣對於貿易風險望「分散控管」而興嘆,已然成為北京眼中的弱點,必要時可以使力敲打。

台灣有的官員以為「中國需要台灣」,而非「台灣需要中國」,事實可能是相互需要,而台灣如果失去大陸依託,損害卻是嚴重而不可承受的。多年來連要求台灣大廠從大陸撤資或停止出口特定項目都辦不到,如何能訴諸台灣民族主義,以「抗中保台」打贏未來台灣部分產業可能面臨的「台海貿易戰」?如何從兩岸之間政治跟經貿相互牽制的交纏中找到解方,才是台灣官民在猛吞鳳梨之時必須想清楚的生存發展大計。

【作者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大師鏈>傳媒顧問】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