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榮景下 台灣該擔心的 不是「荷蘭病」而是「中國病」

學者認為,要維持台灣經濟榮景,固然要注意「荷蘭病」,但真正得小心的是,別又罹患了「中國病」。圖為疫情下的信義商圈人潮絲毫不減。沈聰榮攝
學者認為,要維持台灣經濟榮景,固然要注意「荷蘭病」,但真正得小心的是,別又罹患了「中國病」。圖為疫情下的信義商圈人潮絲毫不減。沈聰榮攝


主計總處在本月20號公布台灣2020年的全年經濟成長率為3.11%,較上月概估數2.98%上修0.13個百分點,同時,預測2021年經濟成長4.64%,較去年年11月預測3.83%上修0.81個百分點,不管是2020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上修,或是對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全都是正向的。

在美中貿易衝突、美國科技管制與中國武漢肺炎等事件對全球經濟帶來高度不確定性下,台灣的經濟仍然維持正向且超過3%的經濟成長,對於投資信心的增加是有幫助的。

不容易!全球經濟受重創 台灣仍維持成長

特別是武漢肺炎造成全球消費與生產活動的大幅下滑,進而對各國就業市場產生衝擊的情況下,我國仍可以維持正向穩定的經濟成長並不容易。

經濟成長的估計,包含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支出以及出口與進口。就民間消費而言,民間消費包含國內消費與國外消費,由於受到肺炎疫情的影響,無法出國旅遊,國外消費是大幅降低的,但是,國內消費反而提高,可惜的是,國外消費的下滑幅度與大於國內消費,因此,去年全年的民間消費是降低的。


台灣防疫世界一流,也使得國內消費提高,抵銷部分受到全球疫情封鎖的影響。圖為疫情期間信義商圈入夜仍燈光燦爛。沈聰榮攝

此外,由於受惠於廠商資本支出不斷提高,就對於民間投資帶來正向助益,雖然許多資本設備都是倚賴進口,故在計算經濟成長率時,這部分將會抵消投資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但是,不管投資的設備是本國生產或從國外進口,民間投資的增加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影響都是正向的,這是因為投資的增加一來代表廠商對外來的前景看好,二來表示廠商願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在提升技術與生產效率上,這對於一個國家生產力的提升將會有顯著的幫助。

換句話說,當我們要觀察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否永續成長的關鍵,在於該國的生產力能否提升,若一個國家的政府或廠商對於影響生產力的資本投入、技術知識或人力資本可以有持續的投入,那就可以合理預期該國的經濟將會穩定的成長,這也是主計總處會推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會達到4.64%的可能原因。

「荷蘭病」是甚麼?台灣會罹患這種病嗎?

除了民間消費與投資的增加外,從財政部每月公布的出口數據可知,受惠於新興科技應用及遠距商機,我國出口的動能是持續升溫的,此外,由於各國對於疫情已逐漸適應,工廠也都逐步復工,受到疫情影響較大的工具機等產業也逐漸恢復出口動能。雖然去年全年出口正成長主要的貢獻來自於電子零組件以及資通與視聽產品,但由於台幣不斷升值,對於許多附加價值較低的產業帶來衝擊,甚至因為匯損而發生虧損的現象,使得大家會擔心台灣是否出現荷蘭過去出口天然氣,導致貨幣升值,因而使得工業出口競爭力降低與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即「荷蘭病」的發生。


受惠於新興科技應用及遠距商機,我國出口的動能是持續升溫。圖為台積電12吋晶圓。圖:台積電提供

貨幣升值固然會對於出口產業帶來不利的影響,但是,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向與過去荷蘭出口天然資源不同之處在於,近期本國與外國廠商在台灣的投資是持續增加的,亦即,台灣除了特定電子產業的出口外,民間的投資動能仍然持續,這樣的產業結構轉變將有助於抵消貨幣升值對企業獲利的負向衝擊。此外,目前台幣升值的原因與美國量化寬鬆也有很大的關連性,不完全是因為出口所帶來的影響。

避免又罹患「中國病」才是台灣該念茲在茲的

最後,貨幣升值對於產業獲利的影響從來就不曾消失。因此,我們關心的問題應該再回到如何提升產業的競爭力。過去台灣許多人認為我國應該要好好掌握中國市場,因而放任台灣經濟對中國依賴不斷增加。但這樣的做法不僅沒有讓台灣的廠商進入中國市場,反而許多廠商因為紅色供應鏈的崛起而退出中國市場,甚至慘賠收場!這在過去台灣的百貨、汽車與通訊產品業者,西進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鮮。部分產業的競爭力也因為過度倚賴中國的廉價生產成本而喪失提高技術能力與附加價值的機會。

因此,「荷蘭病」的問題固然需要注意,但是,上述經濟需要倚賴中國的「中國病」的問題,才是台灣社會需要時時警惕的,唯有治好中國病的台灣產業,才可以務實地轉型升級。

延伸閱讀

台灣一步一腳印 經濟扎實成長更甚去年
今年台灣經濟成長估創近7年新高 主計長說沒有「荷蘭病」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原始連結
相關新聞
疫情颶風雙重打擊 聯合國:中美洲飢餓人口暴增

「無病毒的台灣」!防疫成功登上瑞典電視台

中國口罩有效性引發質疑 法國多家醫院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