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博「漣漪迷宮」大地藝術創作 詮釋生命的偶然與流變

為了營造地景藝術,2017宜蘭綠色博覽會特地邀請大地藝術創作家到現場進行大地藝術創作。當中李蕢至以竹片搭成竹棚的「漣漪迷宮」結合水與迷宮兩個概念,詮釋生命當中的「偶然」與「流變」。李蕢至的創作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並且因地制宜。他說,蘭陽平原有山、有水,他的創作素材竹子取材自「山」上,而漣漪的中心點,是以「海」邊撿拾的漂流木組成,而之所以用「竹棚」的型態呈現,則是呼應冬山火車站的「瓜棚」設計。另外,李蕢至說,雖然創作之前有構圖,但到了現場還是要配合現地環境適時調整。

宜蘭綠色博覽會今年首度移師到冬山河森林公園的生態綠洲及冬山火車站周邊舉辦,將於四月一日正式登場。除了地點改變,今年也增加了以往不曾出現的「大地藝術創作」。在生態綠洲大片綠地上,一處以竹片製成的迷宮特別引人注目,蜿蜒的迷宮不僅僅只是提供穿越嬉戲,它更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創作者李蕢至畢業於台藝大美術系,出生在雲林土庫,從事大地藝術創作已經十多年。李蕢至表示,這個名為「漣漪迷宮」的大地藝術創作,主要是要想表達人的生命歷程當中的「偶然」與「流變」。李蕢至說,生命歷程當中你會遇到誰,是無法預期的,而當你遇到某些人可能又會因此引起不同的生命轉變,就像漣漪擴散一樣。

除了創作理念深具哲理,對創作素材的選用,李蕢至也經過一番思索。他說宜蘭有山有水,所以選擇產自山上的竹子作為「漣漪迷宮」的主要材料,而漣漪的中心點則以漂流木來呈現,這些都是就地取材,其實也是避免材料旅程可能帶來的環境汙染。除了就地取材,李蕢至表示,一般固定形態的藝術創作,可以做好之後再拿到展場展出,但大地藝術通常需要因地制宜。他說,就以「漣漪迷宮」來說,他雖然事先有構圖,但到了現場之後,發現上面有樹木,所以他就將這些樹木也包含到大地藝術創作的作品當中。而之所以以「棚」的概念呈現,則是因為冬山火車站的設計就好像一座絲瓜棚,「漣漪迷宮」的竹棚概念,就是呼應旁邊的冬山火車站。

李蕢至表示,他之前也曾經用竹子創作大地藝術,但那時是整根竹子,而這次的「漣漪迷宮」則是將竹子削成竹片,這麼大型的竹片創作算是第一次嘗試。而更特別的是整座迷宮完全沒有用鋼材輔助,全部都是以竹子製作。

▲李蕢至說漣漪的中心點是以「海」邊撿拾的漂流木組成。(圖/記者李清貴攝,2017.3.20)

▲竹子必須削成薄片才能派上用場。(圖/記者李清貴攝,2017.3.20)

▲從空中鳥瞰「漣漪迷宮」更具意象。(圖/記者李清貴翻攝,201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