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釐清】網傳影片:「染疫康復者大腦會萎縮,可能會失智,心血管風險增加,還容易糖尿病,讓不孕症增加」?

事實查核報告#1766

網傳影片:「染疫康復者大腦會萎縮,可能會失智,心血管風險增加,還容易糖尿病,讓不孕症增加」?

發布日期/2022年7月4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7/5版】

一、專家表示,解讀長新冠議題的醫學研究時,要注意研究限制。

包含新冠病毒株一直改變、染疫後症狀也變輕,過去的研究結果是否能對應當前流行的Omicron病毒株,目前並無定論;相關研究納入的受試者多為經確診或有住院病人,缺少無症狀或輕症的「黑數」,研究結果看到的是比較嚴重的狀況。其他如實驗設計有無對照組、研究對象、研究追蹤時間長短等,也都會影響到解讀。

二、神經內科醫師指出,網傳影片引述研究指稱染疫會讓大腦萎縮導致失智的說法稍微誇大,該研究結果提到的認知功能下降並不等同失智,且認知功能變化是否可逆,也尚無定論。但和流感相較,感染新冠後,六個月內各種神經精神的後遺症風險較高,確實應注意防疫。

三、心臟內科醫師表示,網傳影片所引述的研究觀察到染疫後一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但該研究的收案時間為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並非當前流行的Omicron病毒株,且收案時也不清楚疫苗接種狀況,是否適用Omicron大流行狀態仍待更多研究證據。

有心血管病史者,感染新冠病毒是重症高風險群,但面對近期疫情,民眾無須恐慌,應積極控制慢性病、接種疫苗、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即可降低染疫風險;染疫者則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相關徵兆,若有疑慮應就醫診斷。

四、新陳代謝科醫師表示,網傳影片引述的研究發現,新冠肺炎輕症患者比起住院或重症患者,將來診斷出有糖尿病的機會明顯較少很多,民眾不必過度擔憂。

專家建議,染疫過後應注意健康評估,尤其曾經重症者應早期檢測血糖。

五、生殖醫學醫師表示,目前相關研究認為染疫急性期感染會影響精蟲數量、活動力和型態,但隨病程結束會逐漸恢復。網傳影片所引述的研究論文,呈現出來僅是暫時的影響,且該研究並沒有染疫前的精蟲報告做比較。

泌尿科醫師建議,染疫民眾無須恐慌,育齡男性染疫後若擔心精蟲量或活動力,可到泌尿科檢查。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自5月27日起流傳訊息搭配一則影音指稱:「如果你幸運還沒染疫,一定要看這支影片,小心再小心的防疫,千萬別染疫了~」

檢視網傳所附影片,為一則2分10秒的媒體報導,影片內容指出:「(前略)......染疫者他的大腦有萎縮的現象,那這事情就嚴重了,因為大腦是不再生的,如果他還有萎縮,代表這些人可能也會失智(中略)你只要染疫,心血管疾病一年之內重症者增加好幾倍,即使輕症者,心血管疾病也增加接近20%(中略)染疫的人以後比較容易產生糖尿病,輕症者會多24%糖尿病的機會,最嚴重的重症者它會增加2.59倍糖尿病的機會(中略)更糟糕的是它還會降低生育率,因為它看起來會侵入睪丸,它會導致精子質量的問題,所以看起來它不孕症也會增加......(後略)」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圖2: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稱「染疫後大腦會萎縮甚至可能失智」,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根據網傳影片提到的關鍵字,查找到2022年3月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一篇研究論文,探討新冠病毒是否會導致患者大腦產生變化。研究人員依據英國生物樣本庫(Biobank)深入調查785人的腦部變化,受試者均接受兩次腦部磁振造影(MRI),其中有401名在兩次掃描之間檢測出新冠陽性。研究發現新冠患者大腦中,除嗅覺皮層外,海馬迴、眼窩額葉皮質區也有受損情形。

(一)查核中心諮詢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王嚴鋒。他表示,網傳影片提及的研究主要發現是,和沒感染過的人相較,感染過新冠的人,認知功能下降較嚴重。另外,在大腦的構造方面,感染過的人在嗅覺相關的神經路徑,以及邊緣系統(和情緒、行為、長期記憶相關的構造)有萎縮的情形。這些變化是否可逆,目前尚屬未知,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來釐清。

王嚴鋒表示,網傳的說法稍微誇大,研究結果提到的認知功能下降並不等同失智,且認知功能變化是否可逆,也尚無定論。但傳言的說法大抵並未偏離該研究的論調。

王嚴鋒也說,目前新冠長期後遺症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針對較早的病毒株,是否能完全適用在目前大流行的omicron仍不確定,有待更多後續的研究來釐清。已經得病的患者,也不要太過擔心,目前廣泛見諸媒體所提的長新冠症狀,不見得就會發生。

但王嚴鋒也提醒, 新冠看來跟流感還是不太一樣。在新冠長期的後遺症方面,英國有一個
23萬人的大型研究結果可以參考,研究發現,和流感相較,感染新冠後,六個月內各種神經精神的後遺症 (包括失智、焦慮等等),風險高出78%,而重症的患者風險更是高出1.87倍。因此,注意好個人衛生防護,避免染疫,還是相當重要的。

(二)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得了新冠肺炎後是否留下長期後遺症或有稱為長新冠的問題,應回歸一般感染後的情況討論。若病原體侵犯器官或免疫反應造成實質損傷且不容易或需要長時間器官才能修復,就會有長期後遺症。另一些可能導致感覺有長新冠的原因,包括長期臥床或住院引起的身心問題,以及太過擔心引發的心理因素導致的身心症。

邱南昌說,傳言的說法往往會讓人以為是只要感染過新冠,就可能有長期的後遺症,但嚴重的感染比較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傷害,如因肺部缺氧可能導致腦部受損,但不能過度延伸為輕症患者也會腦袋受傷。如果一味過度強調新冠長期後遺症,也可能造成感染者的身心壓力。


邱南昌提醒,長新冠的相關研究若沒有對照組(沒被感染者族群)來比較,就容易失真,得到比例過高的結果。在少數有對照組的研究,有些兩組沒明顯差異,但也有得病者有較高比例有問題。一方面得病者可能真的器官受損,另一方面可能也較有過度擔心的影響。

此外,許多相關研究採用問卷方式調查,題目的設計、問題的問法有時也會有誤導情形發生。研究對象的選擇也常影響結果;理論上得病時表現越嚴重,器官受損機會就較大;但有些雖自認病情不嚴重,從醫療角度卻可能有未自知的併發症。大部分的後遺症隨時間會改善,所以介入調查和追蹤的時間長短也會影響結果。

邱南昌說,解讀不同研究結果時,需仔細看研究方式是否有對照組、比較方式是什麼、研究的對象為何、研究的時間長短等。民眾對於長新冠應採取知道有此可能,但不要過度恐慌,減少不必要的擔心,其實可能就會減少所謂的長新冠發生率。

爭議點二、傳言稱「染疫一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專家如何解讀?

查核中心依據網傳說法關鍵字,查找到2022年2月刊登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的一篇研究論文,其研究組為15萬名自新冠肺炎康復至少30天的美國退伍軍人,對照組則是同時期及2017年未感染新冠肺炎的資料庫數據各500萬名。結果發現,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患者,在一年內罹患腦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缺血性與非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與血栓栓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顯著增加。

(一)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王宗道表示,網傳說法引述的研究是一篇非常好、設計嚴謹的研究,但解讀這篇研究仍有難以避免的3個限制。第一,所有新冠研究都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病毒不斷在變,過去新冠可能會造成嚴重併發症,但現在的Omicron株看起來傳染力更高,但症狀比較輕,整體威脅性降低。

其次,新冠疫情有許多黑數存在,當檢驗愈來愈方便,民眾在家就可以檢測,無症狀或輕症的病人並不一定會通報,也不會成為確診數字之一,因此研究收案的多半都是有確診、有住院的患者,會看到比較嚴重的數據。第三,實證研究必須講求證據力,最好的實驗設計是隨機抽樣,但疫情研究就算再嚴謹、排除多樣變數,都可能有想不到的變項會影響結果,也會影響研究的證據等級。


王宗道表示,在認知上述三個研究限制下檢視網傳內容提到的研究,該研究提到染疫者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其研究設計嚴謹,結果也可信,但民眾在參考時,應先瞭解,該研究收案是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是過去盛行的病毒株,過去的病毒株會導致風險,不見得現在的Omicron株也是如此,該研究是否能套用到Omicron株,有待更多資料證實。

王宗道表示,
目前主要流行的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率很低,透過上述研究,可以作為一個參照,或許會有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若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者,可多加注意身體的狀況,但無須因為此研究而恐慌或過度緊張,並不是說染疫就會導致無可挽救的心血管疾病問題。

王宗道說,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心血管風險者,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因為擔心染疫而不回診就醫、拿藥,如果血壓、血脂控制不穩,可能產生急性症狀危及生命,這是比病毒更大的威脅。此外,慢性病患也是染疫後重症的高風險群,因此積極接種疫苗避免重症也是關鍵,與其擔憂感染病毒、不想共存,更重要的應該是瞭解自身身體狀況、控制好慢性病、接種疫苗,可降低相關風險。

(二)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協助檢視網傳提及的研究後表示,網傳引用的研究是使用美國退伍軍人協會的資料庫數據,該研究發現,染疫後1個月至1年間,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包含心臟衰竭、心肌炎、血栓、心肌梗塞等風險都有所提高。研究另一個發現是,染疫時病況愈嚴重者,日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高,若染疫時並無住院,相對風險低。

洪惠風說,解讀此類引用資料庫數據的研究時,應先了解,研究可能有侷限性。退伍軍人資料庫中,資料源以白人男性為多,且他們所受的醫療照顧都有一定的保障。另一個解讀研究的限制是,這篇研究收案和追蹤時間,當時盛行的新冠病毒株並非目前流行的Omicron株,且當時受試對象的疫苗接種狀態也不明,與當前幾乎多數人都打過疫苗、多數人染疫都是輕症的狀況並不可同日而語。

洪惠風表示,透過此研究,確實可以提醒染疫者,從研究來看,染疫後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增加,且若染疫症狀愈嚴重風險愈高,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傷到內皮細胞、心臟肌肉,或影響到免疫系統等,但研究並沒有提供明確答案,只是觀察到風險增加的現象。因此染疫者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相關徵兆,若有疑慮應就醫診斷。但民眾也不用過度解讀或恐慌。


(三)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陳肇文表示,傳言提及的研究是排除染疫30天內的急性病症,只看30天之後的亞急性併發症,結果發現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血栓性疾病等,在感染 COVID-19後顯著增加,基本上解讀沒有錯,也跟他在門診時看到的狀況吻合。不過,網傳研究收集的是兩年前的數據,那時候主要流行的病毒株並非現在大流行的omicron。

除了染疫因素,「壓力」也應納入考量。陳肇文舉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例子說,震災一年後,發生心肌梗塞的病人比過去高出2至3倍,可見身心壓力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而染疫後必須長時間隔離,對患者來說是很大的壓力來源。

爭議點三、傳言稱「染疫後會增加罹患糖尿病」,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根據網傳影片提到的關鍵字,查找到《刺胳針》期刊2022年3月所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此研究對象為18萬名感染新冠肺炎的美國退伍軍人,對照組為同時期未染病的412萬位退伍軍人。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者比未感染者增加了四成以上的「新發生糖尿病」風險;而這些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低,又與染疫嚴重程度成正比。

新陳代謝科教授李奕德表示,網傳說法引述的研究發現,得過COVID-19患者比起未得過COVID-19患者,將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增加40%,不過,研究也指出,輕症患者比起住院或重症患者,將來診斷出有糖尿病的機會明顯較少很多。

李奕德提醒,此研究是觀察性文章,都是事後觀察,所以很難避免研究偏差,糖尿病與新冠感染是否直接有因果關係,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此外,該文章也提到可能有一些未評估到的因素(例如COVID-19患病者可能有較多的醫療行為、驗血糖容易間接意外發現糖尿病等)會干擾結果。

李奕德進一步說明,過去國際糖尿病聯盟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曾發表過,美國可能有三分之一罹患糖尿病者未經診斷。因此,也許部分COVID-19患病者過去就有糖尿病而未經確診,但因感染後有較多醫療行為(例如驗血糖等),容易意外發現糖尿病。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是,2002年歐洲曾經研究一群心肌梗塞且沒有糖尿病史的住院病人,發現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其實有糖尿病。

李奕德建議,得過COVID-19的患者更應該注意健康評估。尤其曾經重症者,應早期檢測血糖。

爭議點四、傳言稱「染疫後病毒會侵入睪丸、不孕症增加」,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根據網傳影片提到的關鍵字,查找到2021年3月發布於《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期刊的研究論文,研究團隊分析43名30~65歲的新冠肺炎染疫男性康復後約一個月的精液樣本,結果發現25%受試者的精子數量低,有近20%的人出現無精症,但研究並未做後續追蹤,研究作者也承認受試者少,統計效力有所限制

(一)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禾馨宜蘊生殖中心主治醫師何信頤表示,這篇研究的受試者有70%住進內科病房、10%住進加護病房,而所有住進加護病房的病人,幾乎都出現無精症。目前相關研究認為急性期感染會影響精蟲數量、活動力和型態,影響程度和新冠肺炎的嚴重度有關,但隨病程結束,是會慢慢恢復的。也就是說,這篇論文呈現的可能僅是暫時的影響。而這篇論文也承認,並沒有染疫前的精蟲報告做比較,只能比較染疫康復後的精蟲品質變化。

他表示,這篇論文的作者並非認為新冠會造成男性不孕,而是建議染疫後的男性若有生育需求,最好去做精蟲的追蹤檢查。

何信頤指出,其實各種全身性的疾病,就算是單純重感冒、全身發高燒,也會暫時影響精蟲的生成。他說明,重病或溫度過高,這些情形都會影響精蟲品質,目前醫學研究認為不一定是病毒直接攻擊睪丸,而是全身系統性疾病造成的細胞激素影響或活性氧化物(Reactiveoxygen species)影響了精蟲生成。

另外,何信頤也提醒,這篇論文是兩年前做的,病毒株是alpha、beta、gamma、delta病毒株,這些病毒株的致病率很強,當時中重症患者接受的藥物與治療也可能會造成器官功能受損;但現在主要流行的是omicron病毒株,絕大部份染疫者為無症狀或輕症。因此他認為,是否能把不同病毒株拿來類比,很有疑問。

(二)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陳煜表示,近一年來有許多研究和研討會,都有提到感染新冠可能會導致病毒侵入睪丸、影響精子質量的問題,看起來不孕症的問題會增加。以往睪丸因為有血睪屏障,感染源不容易進入睪丸,但從近來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會打破血睪屏障或因為感染而造成睪固酮低下。

但陳煜也提醒,目前此類研究解讀有盲點,很難確定這些受影響個案是本來就有問題、只是以前沒發現,亦或是真的是感染後才導致精子出狀況。此外,相關研究的病例數也不多,研究解讀不易,只能說相關論述有其證據力,但還不到非常強的證據,民眾不用過於擔心。

此外,陳煜說,目前相關研究也還不可得知,這些睪丸或精子損傷是暫時性或永久性、能不能復原,目前相關研究追蹤時間都比較短,後續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更清楚。

陳煜表示,除了精子健康,染疫男性也可能遇到不舉、性功能障礙,建議育齡男性若在染疫後,若擔心精蟲量或活動力,可到泌尿科檢查,若真的有問題,醫師也會協助釐清原因並給予治療。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7/5版】

一、專家表示,解讀長新冠議題的醫學研究時,要注意研究限制。

包含新冠病毒株一直改變、染疫後症狀也變輕,過去的研究結果是否能對應當前流行的Omicron病毒株,目前並無定論;相關研究納入的受試者多為經確診或有住院病人,缺少無症狀或輕症的「黑數」,研究結果看到的是比較嚴重的狀況。其他如實驗設計有無對照組、研究對象、研究追蹤時間長短等,也都會影響到解讀。

二、神經內科醫師指出,網傳影片引述研究指稱染疫會讓大腦萎縮導致失智的說法稍微誇大,該研究結果提到的認知功能下降並不等同失智,且認知功能變化是否可逆,也尚無定論。但和流感相較,感染新冠後,六個月內各種神經精神的後遺症風險較高,確實應注意防疫。

三、心臟內科醫師表示,網傳影片所引述的研究觀察到染疫後一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但該研究的收案時間為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並非當前流行的Omicron病毒株,且收案時也不清楚疫苗接種狀況,是否適用Omicron大流行狀態仍待更多研究證據。

有心血管病史者,感染新冠病毒是重症高風險群,但面對近期疫情,民眾無須恐慌,應積極控制慢性病、接種疫苗、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即可降低染疫風險;染疫者則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相關徵兆,若有疑慮應就醫診斷。

四、新陳代謝科醫師表示,網傳影片引述的研究發現,新冠肺炎輕症患者比起住院或重症患者,將來診斷出有糖尿病的機會明顯較少很多,民眾不必過度擔憂。

專家建議,染疫過後應注意健康評估,尤其曾經重症者應早期檢測血糖。

五、生殖醫學醫師表示,目前相關研究認為染疫急性期感染會影響精蟲數量、活動力和型態,但隨病程結束會逐漸恢復。網傳影片所引述的研究論文,呈現出來僅是暫時的影響,且該研究並沒有染疫前的精蟲報告做比較。

泌尿科醫師建議,染疫民眾無須恐慌,育齡男性染疫後若擔心精蟲量或活動力,可到泌尿科檢查。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參考資料

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ank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69-5

Risks and burdens of incident diabetes in long COVID: a cohort study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a/article/PIIS2213-8587(22)00044-4/fulltext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of COVID-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689-3

Semen impairment and occurrence of SARS-CoV-2 virus in semen after recovery from COVID-19

https://academic.oup.com/humrep/article/36/6/1520/6125160?login=false

 

【更新說明 2022/7/5】因受訪專家補充建議,更新爭議點四,以使敘述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