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類風濕性關節炎 千萬別輕忽!

近來一波波寒流籠罩,濕冷的天氣下,許多人開始出現關節腫痛及僵硬的症狀。這些症狀經常與關節發炎有關,為讓民眾了解關節炎的成因、種類與治療方式,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別請到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蔡秉翰醫師為民眾進一步說明。

積極治療,保障生活品質。蔡秉翰醫師表示,關節炎的種類很多,像是高尿酸導致的痛風性關節炎;過度使用導致軟骨磨損的退化性關節炎;以及免疫性系統攻擊自身關節所導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癬性關節炎等。蔡醫師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被稱為「關節炎之王」,若沒有趁早積極處理,常會使關節破壞變形,甚至喪失生活功能與殘障。」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複雜,多與體質和環境因素(如抽菸)有關。據統計,臺灣約有0.2%人口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4-5萬人,其中女性是男性的4倍。典型特徵是對稱、多處周邊小關節腫痛(如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蹠趾關節)、關節晨間僵硬、症狀持續時間超過六週等。它會導致關節滑液囊增生、關節積液且會破壞關節及其周遭的骨頭、軟骨及肌腱,隨著病程進展,關節會逐漸破壞、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自體免疫疾病,除關節外,常導致其他併發症,如:慢性疲倦、憂鬱、全身疼痛等,甚至可能會侵犯皮膚、眼睛、肺臟及心臟等。初期症狀並不典型,病患常遊走於不同專科,直到最後才被轉介至風濕過敏免疫科確診。

病情嚴重時,可申請特殊用藥。臨床上治療主要是用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及傳統型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

蔡秉翰醫師指出,醫師通常會依病患的狀態,提供適合的藥物,主要是希望症狀能得到緩解。若病患使用上述三種藥超過半年以上,情況仍然嚴重時,即可向健保專案申請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

食藥署提醒,生物製劑與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具有誘發B型肝炎及潛伏性肺結核的風險,因此必須執行風險管理,即預先檢測是否有B肝及潛伏性肺結核,若有,則需預防性地給予抗B肝病毒及抗結核藥物,以確保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