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衝突高漲的南海:臺灣樂山巨大雷達站可扮演關鍵角色

美國與中國在南海的爭霸戰愈演愈烈。對於中國主張在南海的非法權利,美國展開了「自由航行作戰」與航空母艦戰鬥群的軍事演習,2020年8月,中國發射4發彈道飛彈,發動明顯的挑釁行為。目前化為軍事熱點的南海,雙方勢力對立的背景為何?臺美合作建設的臺灣樂山雷達站最近備受矚目。

發射飛彈明確表達出中國的意志

中國絕不接受美國挑戰自己在南海的「權益」,為了表達這個強烈的「意志」以示對應,中國軍隊於2020年8月26日朝南海發射了4發的彈道飛彈。

對於中國的「挑釁」,美國國防部在隔日的27日發表聲明,指責「在南海的紛爭海域實施軍事演練,對於緩和緊張局勢與維持區域穩定造成反效果」。9月9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也再次表示,中國針對南海的權益主張「完全非法」。此外,9月17日,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訪問臺灣,9月18~19日之間,中國解放軍的轟炸機、戰鬥機和反潛巡邏機總計35架次,越過臺灣海峽中線,侵入臺灣的航空識別區。

美中對立的情勢升高,兩國在軍事上若持續意氣用事,無法否認出現偶發性衝突的可能性。為何南海會成為「軍事熱點」?那是因爲對於中國無論是否掌控南海,美國的「本土防衛」皆繫於此,情勢已經到達如此緊迫的狀態之故。本文之後將會對此進行詳述,首先針對本次中國發射飛彈進行檢視。

中國發射了何種飛彈?根據中國「人民日報」系統的英文報紙「環球時報」(Global Times,2020/8/27),指出「DF-26B從西北的青海省發射,另一枚DF-21D則從東方的浙江省發射,二者皆命中海南省和西沙群島之間的海域。消息人士對此說明,此次發射飛彈的目的在於,強化中國拒絕(他國勢力)進入爭議地區南海的能力」。

此次發射的飛彈既是關島殺手,亦為航母殺手

無論是DF-26B還是DF-21D,二者皆使用移動式發射機。DF-26B的射程為4000公里的中距離彈道飛彈,可以搭載核彈頭或常規彈頭,二者皆可針對陸上與海上的目標進行攻擊,被稱作「關島殺手」(關島上有美軍基地),但同時也被歸類為反艦彈道飛彈(「The Diplomat」2020/8/27)。而DF-21D則為射程1800公里的準中距離反艦彈道飛彈,亦稱為「航母殺手」。

彈道飛彈通常被列為狙擊固定目標的武器,但反艦彈道飛彈上的彈頭藉由感應器等裝置搜索目標船艦,衝向移動的船艦,是一種西方(歐美)無法歸類的武器。

DF-26B和DF-21D是射程差異高達2倍以上的飛彈,皆可用於攻擊水面目標,如同中國「環球時報」所指出的,若二者皆可射進南海的特定海域,一般認為中國意在針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演習,展示其「拒絕進入南海的能力」。

對於美國軍事行動的牽制

美國進入南海,以往至今實行了多次的所謂「自由航行作戰」,2015年2次,2016年3次,2017年6次,2018年5次,2019年7次,而2020年直至8月27日已有7次。

此外,除了自由航行作戰,2020年4月,以航空母艦西奧多・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在南海舉行史無前例的軍事演習;該年7月更有航空母艦隆納・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 CVN-76)和尼米茲號航空母艦(USS Nimitz CVN-68)的2個戰鬥群,再加上1架美國空軍的B-52H大型轟炸機同時於南海進行聯合演習。

「環球時報」報導,「美國增加在南海以中國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之際,人民解放軍必須擁有強大的對抗裝備並實施削弱美國壓力的軍事演習」,更說明發射飛彈可說是為了「牽制」美國的舉動。

那麼對於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而言,南海擁有何種戰略意義?2020年8月底發布的美國國會報告「U.S.-China Strategic Competition is South and East China Seas」,其分析指出,「位於南海的中國基地與該區域活動的軍隊,對於在南海創建由中國新式SSBN而成的戰略性遏制部隊之要塞(=實際運作中的不可侵犯之聖域)有所助益。」

中國將南海「要塞化」,美國對此抱持警戒

SSBN就是搭載戰略核彈頭的戰略飛彈核子動力潛艦。美國國會報告中,中國在南海發展飛彈核子動力潛艦的問題受到重視的理由在於,南海也牽涉到戰略核武問題之故。

而關於中國的重型轟炸機,傳聞目前正在開發航程能力超過8500公里的轟20隱形轟炸機,但直至2020年8月,尚未出現足以到達美國本土的重型轟炸機。換言之,對於美國本土來說,中國重型轟炸機當下並無法造成威脅。

那麼ICBM(洲際彈道飛彈)的情況又是如何?一般來說,ICBM的發射裝置有兩類,其一是將飛彈放置在直立洞穴之中,上覆巨大封蓋的發射井型,另一為搭載於車輛或列車上的移動式發射機型。不過無論何者,由於偵察衛星的感應器日漸發達,承平時期即遭推算出部署位置的可能性很高,雖然只是一般說法,但ICBM的發射平台很容易淪為敵軍戰略核武的攻擊目標,是軍事上可以遏止的戰略設施。


在建國70週年的閱兵儀式上登場的巨浪2(JL-2)型潛射彈道飛彈,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前(共同)

但若是搭載SLBM(潛射彈道飛彈)的SSBN(戰略飛彈核子動力潛艦),由於深潛於海中,可免於敵國的先制攻擊,而轉為藉由SLBM進行反擊。中國建造了6艘晉級(094型)的SSBN,1艘最多可搭載12枚CSS-N-14(巨浪2)的SLBM。傳聞中國次世代的096型SSBN為搭載新型SLBM=巨浪3,有可能於2020年代初期開始建造。

巨浪2為射程超過7400公里的SLBM,但「由於巨浪2目前的射程極限,中國若將攻擊目標設在美國東岸,晉級(094型)的SSBN核子潛艦必須航行至夏威夷的北方和東方海域」(美國國防部「2020年中國軍力報告」)。中國的核子潛艦若在夏威夷附近活動,美國沒有理由坐視不管,因此目前中國的SLBM很難將射程涵蓋到美國本土。

中國研發飛彈對美國而言將成為一場「惡夢」

但若提到從2018年11月以來便持續進行試射的巨浪3型SLBM,情況便有所不同。一般認為巨浪3的射程為12000~14000公里,報導亦指出096型(唐級)核子潛艦最多可以搭載24枚核彈頭(「人民日報」2015/2/26)。因此,「中國若能裝備巨浪3等更長射程的SLBM,中國海軍有能力將目標範圍從(中國)沿岸擴大至美國」(美國國防部「2020年中國軍力報告」)。

總而言之,未來中國若能配備巨浪3/096型飛彈潛艦,對美國而言將形成巨大威脅,而對中國來說將獲得及於美國本土的打擊力量,即強力的軍事遏止手段。

由於是以美國為軍事目標,所以096型飛彈核子潛艦所設定將展開活動的「(中國)沿岸海域」,指的是何處?

中國面臨的海域大致上可以分為3個,黃海、東海與南海。黃海的平均水深不到50公尺,東海也幾乎未滿200公尺。晉級(094型)的飛彈核子潛艦從中國沿岸出發,欲經由黃海和東海前往太平洋,日本的薩南諸島和琉球諸島如障壁般相連,沖繩嘉手納基地部署了美國海軍最新的潛艦殺手P-8A海神式(Poseidon)海上巡邏機,以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P-3C獵戶座(Orion)海上巡邏機部署於那霸基地,二者皆虎視眈眈。換言之,黃海和東海沿岸不適合飛彈潛艦的作戰行動。

中國 海南省榆林灣

中國欲將南海劃入「不可侵犯之聖域」的理由

另一方面,南海擁有水深2000~4000公尺的廣大海域,配備中國SLBM的晉級飛彈核子潛艦的基地,設在南海北部的海南島榆林灣,並非沒有關聯。

若能排除其他國家潛水艇、水上船艦、海上巡邏機進入此海域,將有可能實現中國飛彈核子潛艦的「聖域化」。中國在南海島嶼和人工島上建造滑行跑道、雷達、防空裝置、港灣設施等,將小島化為軍事基地,若從確保飛彈核子潛艦的思考出發,那些行動非常合乎道理。

即使從南海的海中發射巨浪2,亦無法到達美國本土,但日本和關島都在射程之內。未來南海若出現飛彈核子潛艦的聖域,潛行中的096型飛彈核子潛艦很有可能將會以巨浪3飛彈,將美國本土西岸納入射程範圍。

總之,中國推進096型/JL-3的開發計畫,以及為了南海飛彈核子潛艦的「聖域化」亦同時進行之中,一般認為是想要將美國本土納入射程範圍,而美軍在南海的「航行自由」作戰和美軍及其盟國的聯合軍事演習,也可以解釋成為了在該海域“阻止聖域化”的行動。

圍繞著南海的美中激烈對立,對美國而言是為了在不久的將來保衛本國本土的安全,而對中國來說是為了將美國本土納入射程之內,強化己身的戰略核武能力,如此一來,將持續演變成僵持不下的局面。

若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完成配備巨浪3飛彈的096型飛彈核子潛艦,在南海完成美國與其盟國無法出手干預的「飛彈核子潛艦的聖域」,美國將會作何反應?由此觀點出發,受到矚目的便是臺灣。

臺灣巨大雷達的真面目

位於臺灣北部新竹縣標高2500公尺以上的樂山,有一個從民間衛星畫面上也能看見的巨大建築物。那便是世界最高等級的預警相位陣列天線設施──基於臺灣空軍「安邦計畫」,花費400億臺幣鉅資建設,於2012年底建造完成(「中央社」2013/1/3)。

臺灣 新竹縣樂山

2000年美國轉移戰略預警雷達AN/FPS-115 Pave Paws給臺灣,使用其零件打造出世界首屈一指的高性能雷達,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資料指出,「賦予臺灣防空及飛彈防衛能力」。有趣的是,可以窺見臺灣與美國通訊、且資料共享的互通性。

Pave Paws是美國在1970~80年代開發的雷達,主要用於監視探測SLBM彈道飛彈,根據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的資料(2019年7月更新),「維持監視態勢,可以追蹤複數標的」。(譯注:「PAVE」是Precision Acquisition Vehicle Entry=精準取得入境載具的縮寫;而「PAWS」是Phased Array Warning System=相位陣列預警系統的縮寫)

一般報導指出,此雷達可以探知飛彈發射的距離是5000公里,更加詳細地探測追蹤則是2000公里以上。若從樂山起算2000公里以上,幾乎可以覆蓋整個南海,所以此雷達獲得的各種飛彈探測及追蹤資料是否可以即時傳送給美國,獲得眾人的莫大關注。

若能探測從南海朝向美國本土飛行的艦射彈道飛彈,美國可以嘗試攔截飛彈,同時或許可用本身擁有的核武試圖反擊。

但如果臺灣樂山的巨大雷達無法發揮功效,或者資料無法即時傳送至美軍,恐將減弱美國方面的迎擊與反擊能力。

對美國而言,臺灣樂山的EWR/SRP(譯注:戰略雷達)未來將是不可或缺的監視之「眼」,可以探測並追蹤突然從南海水面下朝向美國本土發射的艦射彈道飛彈,很有可能將成為無論如何都必須防衛的戰略設施。如此一來,對美國來說,臺灣樂山將定位成防衛美國本土安全的最前線,若守不住臺灣,恐怕「遏止」中國的行動將無法成立。

臺美在軍備上急速加強合作連結

美國川普政權非常積極地銷售強化臺灣軍力的設備。例如2019年8月20日美國政府公開表示,向臺灣出口F-16 C/D最新型的F-16V block 70型戰鬥機與相關器材。此外更在2020年8月28日於臺灣成立亞洲首座F-16戰機的後勤維修中心,負責整備、修理和分解檢查(MRO,譯注:包含Maintenance(維護保養)、Repair(修理)和Overhaul(大整修))。

對於此MRO後勤維修中心的成立,臺灣總統蔡英文將其定位為「提高臺灣的航空戰力,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在世界發展國防產業的重要里程碑」。總而言之,不僅臺灣的F-16,目標也放在接受其他國家的F-16的整備和修理。

亞洲使用F-16的國家若能利用臺灣提供的MRO維修服務,或許很多未與臺灣建交的國家與臺灣之間的關係也將產生微妙的變化。

美國和臺灣在軍備上的關係急速深化,發生中國戰機侵入臺灣防空識別圈等事件,美中之間的軍事行動日漸活躍。目前雙方意氣用事而僵持不下,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情勢如發展偶發的嚴重事態亦不足為奇,對此,南海情勢則是息息相關。

標題圖片:2020年7月5日,航空母艦尼米茲號和隆納・雷根號在南海進行聯合演習,圖為從尼米茲號起飛的戰機(共同通信Images「ZUMA PRESS」)

能勢伸之 [作者簡介]

軍事記者。1958年生於日本京都市,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畢業,長期擔任國防問題相關採訪工作,1999年科索沃爆發武裝衝突之際,曾採訪貝爾格萊德(譯注:塞爾維亞首都)和北約總部。著有《飛彈防衛》(暫譯,新潮新書)、《東亞軍事情勢的未來》(暫譯,PHP新書)、《檢證 日本著彈》(暫譯,共著)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