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經絡運行 雨夜花脈絡現形

若以身體為意象,中醫的「經絡」運行卻無法以西方解剖學證明其存在,由羅悅全等集台灣、菲律賓、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創作者,以聲響文化為題策展的《聲經絡》近日在台北當代館展出,透過不同地方的聲響傳播,看聲音文化如何流動並映現出一個地方的特殊歷史與文化面貌。

歌曲傳播 研究其背後含義

台灣區塊由羅悅全策畫「雨夜花與台灣聲響機器演進史」中,由藝術家鄧兆旻梳理了台灣流行壽命最長的台語歌曲《雨夜花》流行脈絡,它發行至今超過30位歌手發行過這首歌曲,累積超過10個版本不同語言歌詞,近年更在各大小選舉中成為喚起認同感的儀式歌曲。鄧兆旻把《雨夜花》第一人稱地自白自己的起落,在黑色地毯裝置上以鏡子標記每一次出現新版本與合作者,當觀者直視地毯,看到的其實是在這首曲子流傳過程中作為一份子的自己。

大馬國歌 竟與塞席爾有關

馬來西亞藝術家區秀詒的《銀色噪音》則是梳理了馬來西亞國歌的出現、流變與不同版本的演繹,帶著夏威夷民謠風的馬來西亞國歌,源於1875年馬來半島霹靂州蘇丹因涉入英籍參政司畢治被殺事件而被流放到塞席爾,在島上常聽著人們哼唱的旋律,在返回家鄉後也將這首旋律帶回並隨著劇團演出而紅遍馬來半島,此後這首旋律成為霹靂州的州歌,又於1957年被選為馬來亞聯合邦獨立後的國歌,而另一方面也使其他類似旋律的民謠成了禁歌。

新加坡的袁志偉則以《夢瀾吞唱片行》快閃店介紹被遺忘的新加坡電子音樂作曲家曹節的創作,及呈現受其影響的當代作品;菲律賓區塊則由學者達鴦.雅洛拉以詳細的影音圖片、文獻乃至樹狀圖示,呈現菲律賓現代實驗聲響的歷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