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地圖冊: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吃什麼了

(德國之聲中文網)"工業化的肉類生產不僅帶來不安全的工作環境,還驅使人們背井離鄉,並導致森林伐戮、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殺蟲劑的濫用--它也是氣候危機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

這是關心生態環境的智庫--伯爾基金會(Heinrich Böll Foundation)的負責人烏姆西格(Barbara Unmüssig)在柏林舉行"2021年肉類地圖冊"發布會上的警告。

這本特別的地圖冊總共50頁,由伯爾基金會、德國地球之友(BUND)和國際月刊《世界外交論衡》(Le Monde Diplomatique)合作出版,概述了全球肉類生產的趨勢及其對人類健康和地球生態的影響。

例如,它強調了集約化畜牧業中抗生素的濫用如何導致越來越多的抗藥性病菌,從而威脅到人類醫用藥物的有效性。

同樣,為了動物飼料而砍伐森林也造成對人類健康的威脅。由於自然生境的喪失,動物和人類接觸更加密切,病毒更容易互相傳播,可能導致新的大流行瘟疫。

發布會上展示的一項調查報告稱,15歲至29歲的年輕人被問及對肉類的看法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表示拒絕接受目前的肉類生產方式。

雨林的消失

全球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是肉類需求增加的驅動力。1960年,地球上只有30億人。根據這份報告,當時的肉類消費量約為7000萬公噸,相當於全球平均每人每年消費23公斤。到了2018年,人口增長到76億,而肉類的消費量增長了7倍,達到3.5億公噸左右,也就是全球平均每人每年消費46公斤。

伴隨著這種消費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肉類生產需要大量的土地。隨著全球對肉類的需求持續增長,可用耕地面臨的壓力也在增加。因此,在巴西等國家,為了種植動物飼料作物,大片的森林正在消失。

既要養活地球上的人口,又要阻止砍伐森林,並規劃一些土地重新造林,專家們呼籲重新思考飲食問題:少吃肉,多吃素。植物性食材的生產用地面積需求要小得多。

在去年發表的一份關於地球健康的報告中,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所長羅克斯特倫(Johan Rockström)等全球頂尖科學家建議人類改變飲食習慣,將每人每年攝入的肉類和乳制品控制在16公斤和33公斤,而目前北美、南美以及歐洲的肉類消費量可能是這個數字的7倍之多。

農藥的濫用

除了揭示全球肉類加工產業的破壞力量之外,《肉類地圖冊》的作者還闡明了食肉與全球化學工業的關系。他們寫道,大型化工企業仍在銷售危險的、甚至是被禁用的農藥。這些企業包括歐洲的拜耳、巴斯夫、先正達和美國的科迪華等化工巨頭。

烏姆西格認為,農藥的濫用威脅著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德國地球之友主席班特(Olaf Bandt)呼籲, "德國政府必須盡一切努力確保德國企業不再出口被歐盟禁用的毒藥"。

烏姆西格警告說,歐盟和南美洲國家的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協議將加劇危險物質的使用。"關稅的取消將導致更多的農藥被運往拉丁美洲,更多的雨林將被改造為大豆種植園和肉類生產基地。"

專家們給出的結論是,建立一種不傷害氣候和環境、不虐待動物的養殖模式,需要農業政策的深度改變以及消費和生產觀念的重新思考。

烏姆西格說,"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肉食轉型的真正開始。"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Gero Ru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