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地緣政治開創新面貌 《經濟學人》:這個地區將更富裕強大,也將更不穩定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持續7個月,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祭出嚴厲制裁措施,拒買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俄羅斯則切斷數個歐洲國家的天然氣供應,造成能源價格飆漲,歐洲陷入能源危機。英國重量級期刊《經濟學人》指出,為了因應西方制裁及氣候變遷,全球能源流動重新調整,中東重新建立地緣政治聯盟以適應一個多極世界,結果是創造了新面貌的海灣國家,它們註定在未來數十年成為關鍵,將更強大富裕,但也將更不穩定。

過去20年,海灣國家(The Gulf states)經歷了可怕的戰爭及起義,中東100萬人死於暴力,其占全球GDP的比例從2012年的4%下降到3%。美國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潰敗之後,削減其軍事存在,這讓海灣國家在內的老盟友擔心伊朗及其代理人會填補安全真空。卡達(Qatar)、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這3個海灣能源強國是獨裁國家,面臨全球對化石燃料需求長期下降。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目前海灣國家有2種新力量正發揮作用,第一種是能源市場的變化:按照目前的價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Bahrain)、科威特(Kuwait)、阿曼(Oman)在未來5年內可賺取3.5兆美元(約新台幣112兆元)。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正改變全球的能源交易。隨著俄羅斯的能源產出流向東方,海灣地區將成為西方更大的能源供應國。

為了因應能源市場的緊繃,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正投入更多資本投資石油,其長期目標是成為該行業撐到最後者,享受最低成本與污染最少的開採,他們的中期目標是產量從去年的日產1300萬桶原油提高到1600萬桶。

隨著各國政府限制碳排放量及全球石油需求下降,它們的市場占有率將上升。隨著卡達在未來幾年擴大「北方氣田」(North Field)天然氣計畫,它將成為液化天然氣(LNG)的重要國家,其年度目標產量相當於2021年全球所有液化天然氣交易量的33%。從卡達的角度來看,在全球天然氣供應緊縮的情況下,這是最好的時機了。

即使能源讓海灣國家更富裕,發揮作用的第2種力量是中東地區的新權力聯盟。過去10年裡,伊朗在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在內的北部地區建立了勢力範圍。隨著大多數海灣國家、埃及、以色列及其他國家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反應正全面展開。這反映在2020年以色列、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簽署的《亞伯拉罕協定》(Abraham Accords),這份協議正協助該地區關係正常化。

《經濟學人》指出,明顯的言外之音是,儘管一些美國戰略家希望海灣地區的重要地位會降低,但未來數十年海灣地區在全球事務的重要性可能與20世紀時一樣重要,海灣國家出口至歐洲的石油及天然氣占歐洲進口量的比例可能增加,可能將從目前的低於10%增至超過20%。

就金融而言,海灣地區3兆美元(約新台幣96兆元)的儲備金與主權資產將增加,進而將更多資金投入海外投資。外交而言,外界預期在海灣國家將在周邊地區更進一步展示力量,例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已成為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東北非洲)的重要力量。海灣國家在中東地區的經濟重要性為1981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占該地區GDP的 60%,而且這個比例將繼續增加。

海灣地區可能更不穩定

然而,新時代可能不會帶來穩定,因為這些機會的背後力量也會造成動盪,尋求減少依賴美國的安全安排可能會產生反效果。伊朗的侵略可能導致由能源成本推動的地區軍備競賽,正如1970年代的石油繁榮導致軍費支出激增。如果伊朗獲得核武,沙烏地阿拉伯及土耳其等國家可能想要核彈,化石燃料時代的最後一個時期可能會吸引中國及印度更深入進入該地區。

然而,最大的潛在不穩定來源在於海灣國家的國內:目前海灣國家正試圖遵循令人費解的經濟軌跡,他們計畫在未來20年擴大生產化石燃料,然後在2045年後大幅削減。

示意圖。石油開採(美聯社)
示意圖。石油開採(美聯社)

示意圖。石油開採(美聯社)

《經濟學人》指出,理論上,我們或許能看出背後的運作方式:巨額租金需要迅速再投資於基於再生能源、氫氣、海水淡化系統的高科技經濟,其具有足夠的活力,可為大量年輕人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就實踐而言,這項任務很艱鉅,即使它奏效了,也會讓《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的氣候目標無法實現。

海灣國家的獨裁者相信自己有長遠的眼光來管理這種轉變,但他們容易使出壓迫的手段,而且任人唯親,並容易投入虛榮的計畫。新的海灣地區正出現,但一些事情仍然沒變:這個地區仍然不穩定,而且這個世界不可能忽視它。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高通膨、嚴重能源危機導致歐洲面臨經濟衰退 《經濟學人》:未來數個月的經濟前景將更黯淡
相關報導》 普京的如意算盤》挾能源為政治武器 《路透》:俄羅斯欲強迫烏克蘭休戰
相關報導》 今年歐洲的冬天特別冷!中歐國家深陷能源危機,德國難逃嚴重經濟衰退,歐盟「抗俄援烏」飽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