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族群 易有憂鬱傾向

一、過度期盼他人的特殊待遇;二、著重於功名、重物質輕精神;三、慣於周旋於高階人士或機構;四、渴望他人讚美;五、自認該享有特權,且視為理所當然;六、會利用他人、圖利自己;七、缺乏同理心,易忽略他人的感受、權益與需求;八、易羨慕他人,也認為他人會嫉妒於他。好大喜功型;九、自大且傲慢的態度。以上九項如符合五項以上符合就是自戀性格。

執業咨商心理師高育仁表示,自戀性格族群更容易有憂鬱傾向。對子女,慣以物質寵愛並施予操控的愛,親子關係易疏離。對父母,由於缺同理與感恩心,通常冷漠以待,不易孝順。造成的主因與幼時受寵、父或母為自戀性格者、自幼僅要求課業未被要求分擔家事有關。獨生子女、高社經家庭、幼時隔代教養是形成該類性格的次因。如要改善,可針對發現的項進行修正。

一、過度期盼他人的特殊待遇。可先從家事與守時守信做起。像是否公平負擔家事?甚至考慮多為伴侶、家庭多做些事,接著在公司、團體內多為他人做些事,且切記,這是無條件的付出(許多自戀傾向者慣於有條件給予),當他人發現你能如此付出,人際關係自然能改善。

二、著重於功名、重物質輕精神。先降低功名的追求,再加強精神層次的提升。檢視自己目前思考重心是否功利?生活是否著重外在、他人觀感,忽略內在精神感受?是否該調整與他人重面子的交友習慣?

三、慣於周旋於高階人士或機構。改善方式,要多與同儕互惠相處,多靠自身努力,降低對裙帶關係的依靠,如本身是實力者,更要平衡寵愛某人。

四、渴望他人讚美。可以利用與自我內在小孩對話自我讚美、自我鼓勵。正常的教育該在孩子成長時多加鼓勵,然而被寵的孩子自幼只被讚美,犯錯卻未被適時糾正,當長大遇挫,就無法自我檢討,挫折容忍度過低,自信隨之降低,渴望他人讚美便成為致命且無法自拔的性格。

五、自認該享有特權,且視為理所當然。有這傾向族群有遲到拖延習慣,要改善首先要認知享有特權損失更大,與人為善才能實質獲利。受寵環境長大的孩子既從家庭享盡特權,長大後自然覺得持續的享有豐厚待遇乃理所當然,於是盡全力與人競爭或鬥爭,長久以往就無視他人存在,僅在乎是否獲得實質利益。

六、會利用他人、圖利自己。這項特徵易造成人際衝突。自掃門前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是此性格者寫照。心理師高育仁提醒,人該先顧好自己,才能顧及他人,但僅顧自己,卻把人當工具,利用他人,如此不僅無法圖利自己,反而有損個人利益,就單以利益角度而言,該反其道而行,平日該多顧鄰里瓦上霜,且人除為己、也該助人。

七、缺乏同理心,易忽略他人的感受、權益與需求。此特徵容易導致關係破裂失和,改善必須以行動付出,克服懶散。此性格的形成是幼時該做的事,照顧者經常代勞,久而久之便無法體會他人辛勞,或勞動本身所帶來的意義,既然過去缺乏勞動體驗,改變方式就該以行動改善人際關係,所謂「知難行易」就是其中道理。

八、易羨慕他人,也認為他人會嫉妒於他。要改善先養成予人方便,與人為善習性。這類族群的父母通常要孩子跟兄姐比較,稍長後,跟鄰里、親戚比,孩子在學校自然愛跟同學相較,長大後也習慣跟人比,當比較習性深植人心,就易羨慕他人,也懷疑別人嫉妒他,於是見不得人好,較好大喜功。

九、自大且傲慢的態度。此類特徵易擴大他人缺失。要修正,先養成運動習慣,洗刷傲慢形象。

最後,高育仁提醒,如有三項以上符合,且因此有情感或情緒困擾、罹患憂鬱症、有中度或重度邊緣性格問題、曾有輕生念頭或或自殺行為及有明顯的人際困擾。就該尋求心理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