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研發薄膜蒸餾技術 海水淡化成本降一半

記者洪子揚/綜合報導

臺灣面臨近56年來最嚴重旱災,讓水資源問題受關注。臺大化工系教授童國倫研發「薄膜蒸餾技術」,結合太陽能和仿生概念,讓薄膜可長效抗污,產水量能比現在海水淡化技術多1倍,耗能降低一半,並節省處理成本。

臺大水科技與低碳永續創新研發中心主任駱尚廉表示,臺北在民國69年間曾嚴重缺水,後來興建供水給大臺北的翡翠水庫,並著重水土保育,如防止土石流失、減少淤積、延長水庫壽命等,因此現在中南部水情告急、多座水庫達警戒線時,翡翠水庫仍不受影響。

駱尚廉指出,以往遇到缺水時,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抽取地下水來使用,臺大教師過去曾參與金門水資源及水質改善計畫,發現長期超抽地下水,會使地下水位下降,導致井水鹽化,長久下來將影響以地下水產製的高粱酒品質,因此建議政府多元拓展水資源,如設立污水回收廠與海水淡化廠等方式多管齊下。

童國倫提到,早期海水淡化採用蒸發管,後來發展出薄膜法,成為現在主流,但薄膜法相當耗能,每噸處理成本約新臺幣30元,比臺灣水價還高,為降低耗能,研發「薄膜蒸餾技術」,結合太陽能,讓每噸處理成本可降至15至20元,由於膜材很像GORE-TEX防水透氣布料但無法抗污,團隊用類似昆蟲表面的仿生,讓膜材表面變凹凸結構,讓薄膜可長效抗污,每小時每1米平方產水逾20公升,產水量比現在海水淡化技術多1倍,耗能降一半。

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侯嘉洪利用能源儲存裝置的概念,以「電容去離子」技術產製再生水,解決過去工廠「以電換水」而消耗大量能源的難題,最多可減少1/2用電量,還可分離水中帶電荷的污染物質,維持水體健康,並蒐集有價的金屬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