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Omicron共存?醫示警:整個社會若放棄抵抗,先倒下的將是血汗醫護

Omicron新變異株肆虐全球,台灣本土也出現4條Omicron傳播鏈。對此,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表示,Omicron傳播更快、症狀輕微,疫情演變難以預測;他更示警,若整個社會放棄抵抗,稱要和病毒共存,先倒下的將是血汗醫護。

潘建志15日在臉書指出,根據美國南加州11日發表的最新論文,Omicron變異株相對於Delta,確診數暴增、住院人數也更多。但好消息是,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住院率少5成、進ICU比率少9成,平均住院日也較短,且大多數都能活著走出醫院。「但確診的分母如果大太多,以絕對數量而言,還是會有更多人變成重症。」

潘建志說明,Omicron變異株主要感染上呼吸道,打過疫苗後身體裡產生各種抗體,但呼吸道黏膜裏的抗體IgA(免疫球蛋白A)量較少,Omicron飄上去就入侵細胞了,不往呼吸道下方走,馬上就大量繁殖,以氣溶膠形式靠呼吸就散佈出去。他進一步說,也因沒有進到氣管深處,呼吸功能影響較小就比較不需要插管,肺部發炎少也不會造成免疫風暴,而這可是之前的新冠病毒株致死主因。

潘建志提到,根據南加州論文統計,感染Delta變異株的病患未施打疫苗比率是49.7%,但Omicron變異株僅26.6%。意即Omicron變異株的突破性感染能力更高,有更強的免疫逃脫,但因為打過疫苗的人感染後,症狀比較輕微,造成Omicron整體統計症狀比較不嚴重,住院數較少。

「所以不能反因為果,說Omicron症狀輕微就不打疫苗。」潘建志認為,雖然感染Omicron變異株後症狀輕微,但最後住院人數還是大量增加。若醫療過載崩壞,無法維持醫療品質,重症和死亡比率就不會這麼低了;且大量感染是最近1個月的事,就有學者表示,感染Omicron對身體的長期影響還不清楚。

潘建志:台灣自然免疫個案數少於各國

潘建志直指,每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台灣在5月Alpha變異株的疫情中,累計死亡率高達5%,相比發達國家實在太高;且台灣長時間清零,Delta變異株沒有大流行,曾經感染而自然免疫的個案數都較各國都少。因此,Omicron變異株侵台後,疫情如何演變很難預測。

潘建志呼籲,台灣仍不能放棄打疫苗和口罩洗手等防疫手段,這些措施都能避免醫療過載,減少住院個案,避免排擠到其它疾病的醫療量能,「整個社會若放棄抵抗,喊說要和病毒共存,先倒下的將是血汗醫護。」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幕後》報答知遇之恩?柯文哲暗通地方派系 全靠這人敲開大老心門
相關報導》 「疫調比Delta變異株更困難!」前台大醫揭Omicron恐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