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學被指「依賴中國」 政界學界擔憂「受人施者常畏人」

中英國旗
中英國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訪問英國時,曾經與當時的首相卡梅倫達成所謂「黃金十年」的一攬子雙邊合作意向。十年剛剛過半,英中關係卻已經滄海桑田。華為5G出局、香港國安法、新疆拘押維族人等「政治問題」引起的雙邊關係降溫似乎沒有緩和的趨勢。最近,英國大學「嚴重依賴」中國的現象又因一些調查報告而再次引起英國政界、學界一些人士的關注。

今年三月,英國政府公布了冷戰結束以來最主要的外交文件——新全球戰略下外交和國防評估報告。

這份長達100頁、題為「競爭性時代面向全球的英國」的文件稱,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是今天世界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因素。

但是,報告把俄羅斯描述為「敵意國家」,而中國只定義為「競爭對手」,也令國內主張對華強硬的部分鷹派頗為不滿。

之前,中英關係經歷「黃金十年」,兩國在教育、文化、人員等領域的交流也有了長足發展;每年來到英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數量逐年攀升。但是,隨著華為、香港、新疆等「政治問題」引起的降溫,有關英國大學「依賴」中國」現象也再次引起英國政界和學界一些人士的關注。

很多人擔心,大學中的中國「錢」和中國「人」越來越多,長期「依賴」中國將影響英國的學術自由、科技安全,由此敦促英國政府從戰略高度考慮中國影響力的滲透。

背後心態,借用孔子一句話即可詮釋:「受人施者常畏人」。

「接受中資企業贊助」

Huawei logo, London bus
Huawei logo, London bus

六月初,英國議會「中國研究小組」(CRG)發佈報告稱,全國20所頂尖大學過去6年間從包括華為在內的中資企業接受總計超過4000萬英鎊的資助。

CRG啟用「信息自由法案」(FOI)要求有關大學提供詳情。CRG說,他們獲得的數據顯示,自從2015年以來,和中國共產黨「有直接關係」的大型中資企業向英國大學提供研究資金,涉及高科技研究領域。

這個小組的報告還說,也有一些英國大學拒絶、或以「時間不夠」為由未回答CRG的信息自由查詢。CRG說,這意味著英國大學總計獲得的中企資助或許遠遠超過4000萬英鎊。

CRG負責人、英國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圖根哈特在BBC中文採訪時說,針對英國大學資金的「溯源」調查發現的(和中資企業)的關聯「令人擔憂」。

他說,對中資贊助的擔憂是雙重性的,「一是科技成果可能被收買或盜用的威脅,二是學術自由可能被噤聲的危險」。

「僅靠大學是不夠的」

CRG報告中被「高調點名」的一所頂尖大學是位於倫敦的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CRG說,帝國理工同期從華為接受資助350萬到1400萬英鎊;用於學校工程學院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領域的研究。此外,從2016年起,帝國理工還從中國石化(Sinopec)獲得至少1000萬英鎊,從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Avic)至少650萬英鎊。

英國政府已經以安全擔憂為由禁止華為參與英國5G基建項目,華為還面臨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對其安全以及是否與中國政府有聯繫的持續審查。

華為一直否認與中國政府、特別是中國軍方有關。中石化是國營企業,中航集團是國營的軍事、航空企業。

帝國理工網站介紹,帝國理工的主要(中國)合作伙伴包括華為,合作項目是「華為-帝國理工數據科學創新實驗室」;中航集團(AVIC),合作項目為兩個機械工程中心。帝國理工還參與與中國領先的商業、科學機構的合作研究、教育與創新。

帝國理工發言人對BBC中文表示,「我們不允許資助人干涉研究,我們的研究是獨立、開放和透明的,」帝國理工有「確保學術獨立的強有力的措施」。

發言人還介紹說:「所有的資助項目都要經過全面審查。我們與出口管控聯合辦公室(ECJU)以及政府其他有關部門緊密合作,以便照顧到到國家安全和其他考量」。

「和第三方的所有關係都要事先、不斷接受審查,我們有強有力的審查政策。」

但是圖根哈特認為,僅靠大學自查是不夠的。他對BBC中文說,「在這方面很多領域中,政府應該負更大責任。」

他說,希望引起關注和討論的絶不僅僅是一個「贊助商」問題,而是對大學經費來源、外來影響力等長期問題的反思。


什麼是「中國研究小組」

英國議會的「中國研究小組」主要由執政黨保守黨後坐議員組成,始建於2020年4月。CRG稱,創建宗旨是推動有關英國將如何應對中國崛起的「新思維」。

小組的負責人是英國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保守黨議員圖根哈特(Tom Tugendhat)。

CRG一向被視作西敏寺中的對華鷹派,主張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態度。

行伍出身的圖根哈特本人曾主導對華為5G安全問題的獨立調查,後因新疆問題和CRG另外一位、負責人保守黨議員尼爾·奧布萊恩(Neil O'Brien)一起進入中國制裁名單。


Jo Johnson
喬·約翰遜(Jo Johnson)

「戰略依賴」中國

今年三月,英國首相約翰遜的胞弟、曾任英國大學、科研與創新部長的喬·約翰遜勳爵(Lord Jo Johnson)與一些英國學界專家一起主筆撰寫了名為《中國問題》的調查報告。

報告認為,相對比接受來自中國企業資助可能帶來的威脅來說,英國大學中,特別是研究生、博士生以及研究項目過度依賴來自中國的生源和研究人員,這才是一個更為嚴重的長期因素。

這份由英國「國王學院政策研究所」和「哈佛肯尼迪學院」共同發表的報告描繪了中國融入英國高等教育和研究領域的現狀。

報告說,2019年,中國和英國研究人員合作的學術論文總數為16267例,佔英國研究產出的大約11%,而2000年時這一數字只有每年750例,佔英國總數的大約1%;許多有重大影響的課題--包括與科學、技術學科--的研究中,超過20%都涉及到與中國的合作。

報告預測,照此趨勢,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研發支出第一大國、英國最重要的研究伙伴。

英國留學生數據
英國留學生數據

報告認為,中英合作研究、在英中國留學生人數的迅猛增長,導致英國對中國合作伙伴的「戰略依賴」;在這個地緣緊張加劇的時代,這是決策者必須考慮的一個緊迫問題。

事實上,去年10月,英國政府已經開始審查涉及安全的科學領域、擴大了保護科目的清單。由此,英國大學中的大批外國研究生、特別是中國學生在選擇敏感技術專業方面將會遇到審查和限制。

廣泛審查涉及的敏感專業包括「先進常規軍事技術」,諸如飛機和網絡方面的專業,還包括人工智能、化學、物理(包括核物理)、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廣泛的工程科目,諸如材料學,機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化學,能源工程,礦物技術等。

大學生
疫情對英國高等教育業衝擊巨大

「世界在變化」

英國議會「中國研究小組」發佈英國頂尖大學接受中資企業資助報告後,小組負責人圖根哈特在接受BBC中文採訪時也提及地緣緊張加劇後的中英關係現狀。

他說,「世界在變化。(英國大學和中國)幾年前達成的資助協議當時看可能完全恰當,甚至是政府支持和鼓勵的。我們報告的目的不是指責大學做錯了什麼,而只是提醒大家,世界變了。」

「因為調查顯示,(中國)贊助商有些與軍方、甚至武器研究項目有關係,有的與研發監控網絡系統和協助打壓維吾爾穆斯林人有關。也就是說,即使有些項目可能沒有敏感技術,我們也不一定能接受來自某些企業的贊助。」

但是,另外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新冠疫情對英國高等教育業帶來巨大衝擊。去年暑期英國發佈的一項研究說,除非得到政府財政救助,否則有約10%大學很可能面臨破產前景。

英國智庫財政研究院(IFS)表示,全球疫情導致國際學生數量驟減,使得平時仰賴國際學生為收入來源的一些英國著名大學面臨收入大幅下降的窘境。越是所謂名牌大學,所面臨財政風險就越高。

疫情下,外國留學生銳減,勢必導致英國大學之間的生源爭奪戰,而近年來,中國留學生數量在英國海外留學生群體中一直穩居第一,以「人多勢眾」被視作英國大學的一顆常青「搖錢樹」。

此外,教育業也是英國經濟的重要一部分。根據2019年的英國官方數據顯示,教育業年產值高達731億英鎊(913億美元),支持全國約3%的就業人口。

《中國問題》報告的撰寫人喬·約翰遜在2021年的一次活動中曾表示,(中英教育領域)「高度融合」的現狀使得「任何與中國脫鉤的想法都既不可行、也不可能符合國家利益,」但這確實證明,需要有「清晰、戰略性的研究合作方法,確保降低實際風險。」

受人施者常畏人,不難理解。但是,不能、或者不願「脫鉤」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拿人不手短」,也是英國政界、學界面臨的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