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金歲月》見證台灣茶一頁興衰

70年前的台灣,曾經歷茶產業的興衰跌宕,從「茶金、茶土、茶狗屎」動盪年代中尋找生存之道,一個家族史也可能是一部地方發展史,以及台灣經濟起飛前後的大歷史。

台灣史小說及相關改編近來正熱,公視首部海陸腔客語劇《茶金》11月播出,故事的靈感源於真實人物,曾被譽為「茶虎」的北埔大茶商姜阿新。姜阿新於日治時期到1980年代蹤橫商場,曾創立台灣最大的茶廠「永光茶廠」,擁有最新的設備,當時茶廠的紅茶行銷全球,同時北埔地區還研製出台灣特有的「東方美人茶」,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便指出,當時堪稱樹立了台灣茶葉的「品牌」。

然而隨著戰後全球茶葉銷售情勢變化,台灣茶廠又經歷惡性競爭等問題,姜阿新與「永光茶廠」最終仍宣布破產,一家子搬出了他一手打造,曾於北埔名震一時的洋樓。姜阿新的女婿廖運潘,當年在岳父的積極勸說下,辭退了原本在台灣銀行的工作,協助姜阿新的製茶、製糖、造林伐木等事業。

廖運潘自1996年開始動筆寫寫當年的家族史,近130萬字,後由女兒廖惠慶重新彙整了北埔茶葉在二戰後由盛而衰的故事《茶金歲月》,廖惠慶表示,整理過程中深深感佩於祖父的慈善心,「為了讓北埔人的生活好一點而辦糖廠,希望大家都有工作;收茶的時候,阿公都跟在老師傅身邊,讓師傅把價格抬高,深怕穀賤傷農。」

廖運潘作為台大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又曾任職於銀行,對於姜阿新不計成本的作法多次起爭執,但姜阿新卻要他「做人不要太精明!」廖惠慶也在父親的記錄中看到,當年祖父捐地讓北埔有了第一個中學,「知道我們破產了,有人發現當時捐地其實沒過戶,申請了一筆錢要給阿公作為過戶費,阿公卻堅持不拿錢,仍過戶捐地」。

在廖運潘看來,姜阿新有著冒險創業的精神,雖然無法全然認同,但他回憶「岳父臉上的表情,讓我明知不可為,也要為他試一試」,雖然在大環境改變下無法力挽狂瀾,但他看台灣的茶產業,如今已走向精緻路線而感到樂觀,見證台灣茶一頁興衰的廖運潘說:「以前生活苦,全國喝茶人口很少。現在喝茶喝咖啡很普遍,內銷量就很大了。」